顾星 廖怡 邹学辉 向龙(通讯作者)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营养不良是一种由蛋白质或热量摄入不足所致的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1],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营养不良的发病率逐渐降低,但在欠发达地区该疾病发病率仍很高。本次研究探讨6个月~6岁儿童营养不良400例发病原因,具体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检查的400例6个月~6岁儿童。在这400例儿童中,分为正常组(200例),营养不良组(200例)。正常组男101例,女99例。营养不良组男100例,女100例。
对在我院受检的400例儿童的病史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是否患有疾病、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等。
本次研究的评价标准按照2006年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及推荐的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表1发现,在200例营养不良患儿中,由缺铁性贫血所致的营养不良占比最大(33.5%),反复呼吸道感染、牛奶蛋白过敏、维生素D不足及缺乏、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微量元素锌缺乏、肝肾疾病也可导致营养不良。在其余200例正常婴儿中,缺铁性贫血15例(7.5%),反复呼吸道感染17例(8.5%),维生素D不足及缺乏9例(4.5%)。
表1 200例患儿由相关疾病导致的营养不良病因分析(n,%)
由表2可以看出,在200例营养不良患儿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另外,人工喂养、添加辅食时间过晚、断夜奶时间大于1岁、饮食习惯不当(例如不能独立进食、吃饭时候看电视、进食时间不规律等)、偏食与挑食等原因都可不同程度的引发营养不良。在200例正常儿童中,低出生体重儿7例(3.5%)、早产儿13例(6.5%)。
表2 200例患儿由喂养原因导致的营养不良病因分析(n,%)
表3数据显示,在200例营养不良患儿中,父母文化程度低是家庭原因导致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每日户外活动小于2小时、家庭经济拮据、来自农村46例(23%)也都可引起营养不良的发生。在200例正常儿童中,父母文化程度高101例(50.5%),来自农村17例(8.5%),家庭经济拮据18例(9%),每日户外活动小于2小时10例(5%)。
表3 200例患儿由家庭原因导致的营养不良病因分析(n,%)
营养不良常伴有营养性贫血、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共同导致患儿免疫功能下降[2],进而造成营养不良。本调查中,相关性疾病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缺铁性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发生率比正常儿童高,可见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与缺铁性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疾病呈正相关性。
喂养原因是诱导儿童营养不良的另外重要原因。喂养方式有人工喂养、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以母乳喂养患病率最低,母乳中含有各种免疫抗体,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3]。随着年龄增长,应在喂养过程中添加辅食,若辅食添加不合理,可增加营养不良的发生率[4]。本次研究中,添加辅食时间过晚占9%,导致机体摄入营养物质不足,进而导致营养不良。偏食或挑食、饮食习惯不当可导致机体摄入营养物质不均衡、饮食不规律、对进食兴趣的下降等情况发生,这些都会导致营养不良。
家庭因素是导致营养不良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文化程度低的家庭,这可能与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对定期儿童保健体检的重视性强于文化程度低的家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矫正,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同时,家庭经济拮据的家庭儿童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经济富裕的家庭。
综上所述,引起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感染,喂养方式不当、及添加辅食时间,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应对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及时治疗相关性疾病等措施,同时,需要加大儿童保健知识的科普及宣传,让更多的家庭了解儿童保健的重要性,防患于未然,减少营养不良疾病的发生率。另外,家长也应多学习营养知识,社会应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增加经济收入,进而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