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雪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因为作者当时的心境不同,所以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欢离合,等等。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多加积累。
一、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如此感伤。我有时突发奇想,不是月亮让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的心让月亮充满了忧伤。是我们折磨了月亮,月亮又加倍地折磨着我们。忘却月亮,不如忘却忧伤,把心底的那种痛掩藏!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苦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二、月亮这一意象,是诗人哀思的巧妙寄托或心境的真实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初夜情境纵然美丽,却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文相分离了。
三、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读到此句令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这一切使他不能入睡。秋深,静夜,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四、月亮这一意象,蕴含了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長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小人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穷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五、月亮这一意象被文人墨客青睐的原因。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民间有赏月作诗的传统习俗。据有关专家考证,中秋赏月始于魏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到了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就显得有些清幽,甚至让人感到凄清、悲凉。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无论人们身处何方,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和月亮的这一特性非常吻合,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看着一轮明月从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的他是否也和我一样望着同一轮明月?
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如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夫妻别离、飘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辉映,催人泪下。学生积累并掌握了这些古代文化知识,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避免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人类世代更替,逝者如斯,然而明月亘古不变。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