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李雷
作文主要是从句的训练过渡到篇的训练,就一句一句话来说,句法不通的不多见,但就全篇而言,却不理想。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在组织材料时,有点无面,有面无点。现就这一点作粗略分析。
有点无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单薄,只有红花,没有绿叶;只会“单线平涂”式地直叙其事,不会运用背景、对比等辅助材料和手段,来充实文章内容和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有一篇题为“我们的心声——凡人凡言课堂纪实”的习作,开始写了老师布置“凡人凡言”口头作文题,然后写了五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发言和老师的点评,其他同学的活动一点也没有提及。就这篇习作而言,“点”已经有了,就是这五位具有代表性的人和有代表性的发言,但却没有“面”。作为课堂纪实,记的应该是群体,既然是写群体,就不能只记叙其中的几个人,还有必要做一般性的说明或记叙。既要写有代表性的人,又要说明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又如《我的同桌》的习作:
李昂是我的同桌,他胖胖的,个子不高,有两只水汪汪的眼睛,一个小小的酒窝。他学习非常用功,上课非常专心听讲,做作业非常认真,所以成绩非常好,我问他学习上有什么窍门,他说:“用功。”他说到做到,我们班没有谁比得过他。
他也很喜欢体育活动,如果教室里没有他,那他一定在操场上,有时跑跑步,有时打篮球,所以他的体育成绩也很好。
……
作者把李昂写得干干巴巴,非常笼统。李昂到底怎样用功?上课到底怎样专心?做作业到底怎样认真?都没有写出来。李昂到底怎样喜欢体育也没有写出来。通篇没有在“点”上着墨,内容显得十分空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毛病呢?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缺乏调查研究,没有很好地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写作离不开生活。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主张“厚积”,他一生积累了几箱读书笔记和名言佳句,他说:“括四海之佳句,囊古今之心声。”正因为如此勤奋,所以他在文章、诗词方面都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有面无点,同学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材料臃肿,思绪混乱,横生枝节,记流水账似的。
有一篇题为“春节见闻”的习作是这样写的:
在鞭炮声中人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
我走着走着,来到了公园,公园里有假山、小河以及各种树木和花草,假山下有很多乱石头。游公园的人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小孩子拿着洋泡泡,小男孩还有玩刀枪的。可公园里要数有小猴子的地方人最多,大大小小的猴子被人逗得蹦蹦跳跳,吱吱乱叫,我费了好大劲才挤进人群,用甘蔗逗猴子玩,被管理员看见,批评了一顿。
走出公园到了百货商店,店里更热闹,人多得摩肩接踵,每个柜台前都挤满了人。卖玩具的柜台前和卖鞭炮的柜台前人更多,大人小孩都抢着买自己看中的玩具和鞭炮。我挤到卖鞭炮的地方,买了一包小炮仗就走了……
這位小作者看到的,不管有意义无意义,凡是看到的,记得起来的,都写进去了。一味写“面”,没有写“点”,文章显得空泛,一不具体,二不生动。
总之,我们要写好一篇文章,应做到点面结合,有点有面,使其既有红花,又有绿叶,“点”可使文章具体、生动;“面”可使文章丰富、全面。点面结合,就会使文章既具体、生动,又丰富、全面。点面结合,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组合材料的方法。“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表现主题思想,抒发个人情感。点面结合法体现了客观世界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符合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给人以真实现场的感受。同时,也能多方面地烘托、展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并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运用点面结合法应注意“点”与“面”的辩证关系,要在“面”的整体中写“点”,在“点”的基础上写“面”,使得以“点”显“面”,以“面”衬“点”,切不可“点”“面”游离,甚至相互抵触。
其实我们作文中运用“点面结合”这种手法的时候非常多,比如同学们在写体育比赛、实践活动类作文时,一般都会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来描写场景,下面请看一篇《“种萝卜”》(片段):游戏开始了,台下的同学跃跃欲试。一会儿,台上的“泥土”排成了一堵人墙,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个个神采飞扬。有的不时回头望望,看谁中了头彩;有的则假装镇定;还有的挤眉弄眼,告诉别人自己手上种了“萝卜”。
这段文字写得相当精彩!你看,这里小作者先对整个场景进行了一番描写,“台上的‘泥土排成了一堵人墙”,渲染了一种神采飞扬的气氛。接着小作者又从点上着笔:有的“回头望望”,有的“假装镇定”,还有的“挤眉弄眼”,让人感到一种各具姿态的“神采飞扬”!这样点面结合,为“种萝卜”游戏的“演出”营造了一种极具童趣的气氛!
那么我们作文中应如何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呢?点面结合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作文时写作的视角可横向看,就是要把观察的视线向横的方向展开。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事,不能只集中看一点。如下面一段场面描写:
“王励勤,加油,中国队,雄起!”随着观众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国对韩国的世界杯乒乓球赛决赛被王励勤与柳承敏的几个大力远拉推向高潮。场内翻滚着一股热浪,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也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我、爸爸、哥哥戴着头巾,挥舞着乒乓球拍,用力捶着茶几当起场外啦啦队来。王励勤又胜一局,在加油声中一路高歌,这时,对方柳承敏奋起反击,几个短摆,直线,反手对拉,利用王励勤侧身过多,迎头赶上。现场观众的叫声更响亮了,震耳欲聋,把电视机前观众的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一家也急得直跺脚,索性脱掉衣服在此挥舞,终于,王励勤不负众望,在掌声与欢呼中尽显他的王者风范,一声大叫,一个手势,又使他崛起赢得了比赛,我们也抑制不住兴奋之情,相互拥抱起来。
二是注意观察,体会场景中的一面有多点,就是要有整体的概括,又有重点的具体描写。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这也是我们进行场面描写时所常用的手法。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的描写。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作者为了把送总理的人很多这一特点写出来就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是面的描写;“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这是点的描写。这样,我们一读文章就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发来送总理的群众是那样的多。细读之后,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和无限悲思。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一段中,没有一个“多”字,但每位读者都会深有感触——人多情深。这就是说,我们的作文要“写出来”而不是用词“说出来”。
三是与“一面多点”相对应的是“多面一点”,就是以某种活动为面,以“我”所见所感为点将整个动态的场面贯穿起来。这种写法用来描写比赛的场面是再好不过了。比如一篇描写 “拔河”的片段,就写得很精彩。原文如下:
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声,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姿势,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较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绸带从中点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近。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带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狮队胜了。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没有一个字在说“激烈”,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到比赛的激烈;作者没有说比赛精彩,但我们感到了精彩。短短的400字,把拔河比赛的过程写得如此精彩,就因为作者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做到了“三个面”和一个“点”的有机结合。第一个“面”:比赛初,同学们动作的描写。第二个“面”:写双方队员的神情、动作。第三个“面”:写双方的啦啦队员站脚助威。这三个面的描写,就把场上激烈的比赛气氛烘托出来了。然后,作者再写“我”这个“点”。这样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环节——“我”是怎样比赛的。从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