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2018-10-18 06:28袁成亮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礼花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

袁成亮

开国大典意义重大时间地点选择有讲究

自1949年3月党中央从河北西柏坡迁到北平后,在北平举行开国大阅兵已无悬念,但由于此次阅兵规模大、安全要求高,关于阅兵具体地点的选择一时难以确定下来。为慎重起见,开国大典筹委会授权杨成武与华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唐延杰主持起草一个阅兵典礼方案供中央研究。杨成武与唐延杰领命后不久便拿出了一个《阅兵典礼方案》,该方案提供了两处阅兵地点供中央选择:一个是天安门广场,另一个是西苑机场,并对两处利弊作了介绍。天安门广场地处北平市中心,周围的街道四通八达,受阅部队和参加庆典的群众容易集中,在这里举行大阅兵无疑会增加开国大典热烈的气氛和效果。同时将天安门城楼作为阅兵台也显得有气势。不足之处是天安门地处北京交通要道,如作为阅兵地点须断绝交通4个小时,且紧连广场的长安街较窄,不能展开正规阅兵的行进分列式,只能允许横排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两路纵队。更为重要的是,天安门周围都是繁华的商业区,数十万人挤在一起,万一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空袭,疏散起来也比较困难。与天安门相比,西苑机场场地宽阔,阅兵队伍展得开,也无须阻断交通,万一遭到国民党空袭也便于疏散和隐蔽,况且毛泽东和中央领导此前已经在西苑机场成功举行过阅兵式。不足之处是西苑机场地处郊区,群众集中起来比较麻烦,同时也没有现成的阅兵台可供利用,另搭三个看台不仅工程大,也赶不上天安门城楼宏伟壮观。阅兵方案报呈中央后,周恩来经过反复权衡,直到9月2日才最终决定选择天安门作为阅兵地点,他在阅兵方案报告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担任,阅兵司令员请朱德同志担任。”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对周总理上述提议也表示赞同。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大阅兵的事就这样定下了。关于开国大典时间,尽管周恩来在报告中只笼统提了在新政协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但由于新政协将于9月27日闭幕,因而新政府成立自然也非10月1日莫属了。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中国开始了新的历程,定在10月的第一天再合适不过了。正如当年他将党的生日选择在7月的第一天一样。

当时,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举行日期,西方通讯社也作出了种种猜测,一些记者认为中国人办事讲究吉日良辰,因而极有可能在基本统一大陆后,于1950年元旦这天举行仪式;还有的记者认为中共不会等到全国解放战争取得完全胜利后再举行开国大典,既然当时中华民族各方面的精英人物都已云集北平,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及其业绩又有很高的评价,或许会选择辛亥革命纪念日——10月10日舉行开国大典,尤其当9月27日政协会议宣布将北平改为北京,定为首都的消息传开后,倾向于这种主张的人更多了。

开国大典地点及具体日期确定后,周恩来对于举行大典具体时段的选择也很慎重。经过反复考虑,他将开国大典起始时间定在了10月1日下午3时,之所以选择下午3时,主要是出于防止敌机长途奔袭的考虑,因为按照此前敌机远程飞行袭击规律,一般都是上午起飞,下午返回。同样出于安全方面考虑,直至10月1日上午10时左右中央才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一事向全世界发出预告(此时距大典正式开始时间仅剩5个小时)。这也造成了来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不多。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与已经在京的朝鲜人民代表团,加上一个来解放区访问的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斯巴诺,算是有幸出席开国大典仅有的外国人了。

毛主席丢了代表证江青私闯观礼台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55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各位副主席和委员们参加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从中南海勤政殿门口驱车来到天安门城楼下的一块空地上。尽管在此之前,为方便上城楼,工作人员事先在天安门西侧安装了一架摇摇晃晃的土电梯,但这个土电梯最终没派上用场。吴玉章、董必武、李济深等一些年龄较大的代表都是被警卫抬上天安门城楼的。徐特立虽然是所有代表中年龄最大的,但他的身体却很硬朗,警卫要抬他上城楼,他就是不同意,竟然一路小跑登上了城楼。毛泽东也不愿坐担架上城楼,通往天安门城楼的古砖道有100级,他一步一步地走,还不时地回头看看其他正在上楼的代表。就在毛泽东登到快一半时,跟随他的秘书叶子龙突然发现别在毛主席胸前的烫金红绸条不见了。这红绸条可是参加开国大典的代表证,其重要性相当于“特别通行证”。这个独特的代表证是周恩来指示书法家钟灵专门为每位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政协代表制作的,上面分别印有佩戴者的姓名。毛泽东主席与其他6名副主席的代表证是特制的,红绸条与别的代表一样,但他们的姓名是用金粉印上去的。在如此重大场合,毛主席竟丢了代表证,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叶子龙立即跑下楼梯,找到钟灵,要他以最快的速度制作一个代表证给毛主席戴上。钟灵领命后立即跳上一辆吉普车,急匆匆赶回工作室后找到一根红绸条,写下“毛泽东”三个仿宋字,喷上金粉,不等字迹风干,便飞快地跑出屋子,跳上吉普车往回赶。万幸的是,当叶子龙拿着钟灵赶制的红绸条给毛主席重新戴上时,毛泽东还没“登顶”。原来,毛主席为了等后边年长的领导人边走边停,这才为叶子龙弥补意外赢得了宝贵时间。

为了保证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开国大典的警卫要求第一条就规定:不论是谁,不论职务多高,没有证件一律不准进场。10月1日,当开国大典正在有序地进行时,江青突然来到直通天安门观礼台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一侧入口处,要求进入天安门观礼台。由于她未佩戴观礼证,也无代表证,不认识她的警卫毫不客气地将她拦住了,对她进行盘问。江青当即与警卫吵了起来,说:“你有什么权力问我,我是中南海办公室主任,要到主席那里去。”闻声前来的骆骥向警卫问明情况后,连忙向开国大典警卫工作总指挥、公安部长罗瑞卿汇报。罗瑞卿听完,回答得很干脆:“照章办事!”

其实,中央对于开国大典安保工作高度重视并非没有来由,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国民党特务来不及肃清,他们千方百计地破坏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每项工作安排都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对天安门现场检查也相当严格。就在开国大典前一天,也就是9月30日,安保人员就排除了一个重大险情。当时公安部门和警卫班在天安门进行排雷检查时,忽然闻到一股呛人的气味,大家立即顺着气味飘过来的方向寻找,经过排查,发现天安门城楼上挂的两个炕席(装修时保护油漆用)中间有一个炸药包,数十米的导火索顺着城墙伸到了城根下,当时城根下的导火索已被人点着,咝咝地冒着烟,几个警卫快速剪断导火线,将炸药包及时拆除,这才避免了天安门城楼被炸的危险。

五星红旗升起28响礼炮震响神州天空

根据国庆筹备小组要求,作为开国大典的一个重要环节,毛主席要亲手升起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当时,广场中的旗杆已由建设部门安装完毕,后来考虑到如果手动升旗,毛主席要从天安门城楼走过去,升旗结束后再走回来,距离远,又没有电梯,来回耽搁的时间长,大典的气氛也会因此显得松散,军委电讯总局经过小组讨论,决定采取电动升旗的方案,且上升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国歌奏完后,国旗升到顶端并自动停止。根据这个方案,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设施来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关。只要升降速度设施碰到两端的钢球,便会自动停止升降并自动断电。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升旗时工程指挥部还安排专人守候在旗杆下面,万一毛泽东按动电钮时国旗升到顶还不停,便立即切断电源。或者万一电路发生故障,立即改用人工升旗。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庄严的升国旗时刻到来了,原本喧哗的广场一下子变得十分安静。或许是这一时刻太过庄严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在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竟然漏掉了一个“国”字,旁边的工作人员赶紧小声提醒道:请毛主席升国旗。林伯渠便又大声宣布道:“请毛主席升国旗。”话音刚落,在礼炮声中,毛主席大步走到升旗按钮前,用力按动了电钮。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蓝天白云下,一面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原本安静的广场瞬间变成了沸腾的海洋。

随着国旗的缓缓升起,两分半钟之内,炮手们将28响礼炮精确无误地全部送入空中,而且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礼炮声一停,少先队员放飞的5000多只和平鸽冲向蓝天,毛泽东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九头鸟”喇叭嗓门大苏式信号弹放出五彩礼花

根据事先安排,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达30万,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当时没有电视的条件下,如何将大典盛况通过广播传播出去,使亿万人民(包括尚未解放的国统区)都能通过广播听到开国大典的盛况,成为筹备委员会的一个难题。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设备很简陋,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音量相当小,靠这样的设备显然无法完成大典的广播和转播任务。为了解决音量问题,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即将9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将这个大家伙戏称为“九头鸟”。但“九头鸟”只解决了天安门广场内声音的传输问题,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朱德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到了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广场。如何才能将广场外的声音传进天安门城楼下的机房呢?工程师黄云提出一个建议:在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尾随朱德的检阅车录音。这一建议随即被采纳,测试效果果然很好。

担任开国大典播音工作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4人。大典过程中他们4个人配合默契,工作一直进行得很顺利。当庆典快要结束时,周恩来大声向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喊道:“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播音员按照原定的程序立即播报了结束语,宣布实况广播结束,天安门城楼下的机房也随之关机。就在大家为圆满完成任务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时,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原来,尽管周总理宣布庆典大會结束了,但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南部的30万人却依然向着天安门城楼雀跃欢呼,不愿意离去。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忍马上离去。他们缓步走向天安门城楼的东端,不断地向人民群众挥帽致意,又转身向西,走到天安门城楼的西端,不断地向西边的人群挥手致意,随后一同走下天安门城楼。目睹眼前这感人的一幕,胡若木、杨兆麟等人本应该用语言记录下这一场面,但因为已经广播了结束语,停止播音了,所以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开国大典原先没有安排放礼花的项目,苏联顾问看了开国大典安排表后,提议补上这一项目,并说,我们苏联国庆节时都要燃放礼花,作为中国开国大典,不能没有这一项。大会筹委会采纳了苏联顾问的建议,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华北军区作战科长张桂文。张桂文从来没见过礼花,也不知如何制作礼花,便通过苏联顾问找到“十月革命”阅兵纪录片来看,这才知道放礼花是怎么一回事。苏联的礼花都是由信号弹打出来的,开国大典上准备使用的也是苏式信号弹。直到这时,张桂文才明白上级为何将放礼花的事交给他这位作战科长来完成。张桂文随后组建一支礼花小分队在辅仁大学广场上进行了严格的训练。为保证礼花准点施放,张桂文还制定了三套方案:第一套是由他利用广场扩音器向施放礼花的一个点呼叫,直接下达命令;第二套是如果麦克风失灵,就由张桂文在指挥部发放一颗信号弹,表示放礼花开始;第三套方案是如果张桂文的信号枪出故障,派一个人通知最近的礼花点,其他各点见到礼花都一齐放。张桂文这几套预防万一的方案还真的派上了用场。开国大典当晚8时左右,天安门城楼休息厅里临时开通的总机接到了大会阅兵总指挥聂荣臻下令施放礼花的电话。张桂文当即抓起桌子上的麦克风,充满激情地连续喊了三遍:“各位注意,现在施放礼花!”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麦克风竟然一点回声也没有,他对着麦克风连拍几次都是如此。麦克风坏了。张桂文二话没说,走出用木板临时搭成的指挥部,从腰间熟练地抽出事先准备好的信号枪,冲着黑色的夜空打出了一颗绿色信号弹。这突如其来的枪声,使周围的人们大吃一惊。在人们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广场周围6个发射点的礼花同时轰然爆响,五彩缤纷的礼花喷向夜空,照亮了广场。

张桂文这颗应急的信号弹竟成为开国大典之夜第一朵绚烂的礼花。在礼花的映照下,游行群众队伍擎着灯,舞着火把分东西两个方向开始了庆典大游行,“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欢呼声在北京上空回荡。当游行队伍走过正对天安门的金水桥前,人们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在城楼上的主席台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大典彩片意外被烧毁侯波拍下“开国大典第一照”

早在刘少奇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就曾主动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时,苏联可派摄影师为大典拍一部彩色纪录片。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接受了斯大林这一好意。大典开始前,斯大林派出了彩色摄影师来华,大典筹委会也为苏联摄影师破例提供了各种便利:在天安门东侧视野最好的位置为他们搭了专用的高台,还专门派了一部小吉普车协助他们。大典开始后,从毛泽东讲话、升国旗、阅兵、游行,一直到晚上五颜六色的礼花在夜空中闪烁,苏联摄影师一直拍个不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十分配合苏联摄影师拍摄,不时按要求摆出各种姿势。

大典结束后,苏联摄影师兴冲冲地抱着几十本沉甸甸的胶片盒子回到下榻的东华门大街的翠明庄宾馆。然而,正当苏联摄影师沉浸在完成任务的喜悦之中时,一场大火将他们的满心喜悦化为灰烬。原来,大典过后没几天,堆放底片的房间不慎起火,几十本胶片几乎全被烧毁,好不容易抢出来的几本胶片也损坏严重,无法再用。几个年轻的苏联摄影师急得跺脚,抱头痛哭。当周恩来听说底片被烧后,不禁“啊”了一声,好久都没说出话来。据说那几个苏联摄影师回国后受到了斯大林的严厉斥责与处分,被送到西伯利亚去了。令人稍感幸运的是,开国大典时,我们自己的摄影师拍摄了一部黑白片,使得开国大典的几个珍贵场面的影像资料得以保存。不久,斯大林又派了一个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来华,根据先前拍摄的资料与中方合拍了一个关于开国大典的大型纪录片,这部影片后来还获得了斯大林奖章。

尽管由于苏联摄影师的失误使开国大典彩色纪录片没能大放异彩,但有着丰富经验的中国摄影师们却为开国大典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瞬间,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女摄影师侯波拍摄的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的照片了。当时出于安全考虑,允许上天安门城楼拍照的记者很少,侯波是唯一的女摄影师。在天安门城楼上拍照虽然离领导人最近,但就摄影角度来说并不是最好的位置。当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站的位置在天安门城楼的前廊上,侯波只能身子紧靠着城楼的矮墙拍照。为了能拍到领导人的正面,侯波冒着危险把身子探出矮墙,按完快门后又赶快蹲下去,以免挡住下面群众的视线。毛泽东讲话的时间很短,侯波来不及选择最佳位置就得按快门,可是即使这样,选取背景的程序也是不能省略的。侯波想,到时只能把过程缩短,甚至缩短为一瞬间,这样捕捉到的背景才会是自然的,没有任何矫饰的。当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大会开始后,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侯波赶紧按下了快门。

这张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照片最初被保存在中南海,后来又被送到新华社受到特别保护。20世纪80年代,经过特别批准,这张照片开始在多个国家巡回展出。这张被誉为“开国大典第一照”的照片对侯波来说是珍贵无比的,她说:“《开国大典》是我最得意的照片之一,不是因为照得好,而是因为它是一张非常特殊的照片,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辉历史的见证——不是谁想拍就能拍到的。是历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猜你喜欢
礼花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
小兔礼花
亡命鸡礼花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1949,开国大典阅兵
保卫开国大典
天安门城楼开放30年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开国大典阅兵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