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摩洛哥特派记者 黄培昭
伊本·白图泰是摩洛哥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曾到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国家旅行、考察,他到过中国多座城市,对中国进行了大量记载和描述,成为中摩友好交往和传统友谊的一段佳话。日前,《环球时报》记者赴伊本·白图泰的家乡——摩洛哥的丹吉尔,探寻他的痕迹。
迷宫般的小巷
丹吉尔位于摩洛哥北部,隔着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那里不但是伊本·白图泰的出生地,而且还是他去世后的葬身之所。如今在丹吉尔,伊本·白图泰确切的出生地点现在已无处可考,只留下他的墓地供人凭吊。
《环球时报》记者入住饭店的工作人员娜海勒听说记者要探访伊本·白图泰墓,热情地为我在网上下载了详细的地图和文字说明。于是记者按图索骥来到丹吉尔老城区,可走着走着,便在一条条又窄又小、如同迷宫一般的巷子里迷失了方向。只好向当地人打听,一位小伙子给我们带路,又拐拐绕绕走了半天,来到了一条名叫“伊本·白图泰”的小巷。小伙子说,当地政府之所以拿伊本·白图泰的名字为小巷取名,是为了让摩洛哥人记住这位伟大的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小巷地势高低不平,依地势向山坡上蜿蜒,伊本·白图泰的墓就位于几条巷子的交汇之处。《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这是一座大约两人高的简陋建筑,上面墙体是白色,下面的墙体粉刷成蓝色。在建筑上方白色墙体的下端,有一个四周绘着彩饰的匾牌,分别用阿拉伯语和法语赫然写着“伊本·白图泰陵墓”;建筑下方蓝色墙体部分的最高处,则镶嵌着伊本·白图泰陵墓的文字说明,上面分别用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三种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伊本·白图泰的主要生平、事迹和经历。
这些说明文字大概类似于墓碑或墓铭志,上面的大意是:“这一朴素而简陋的建筑,旨在纪念14世纪周游世界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1304年2月24日生于丹吉尔,1325年离开家乡赴麦加朝觐,从此开始了多达44个国家的冒险旅行,直到29年之后才回归丹吉尔……”文字还介绍说,伊本·白图泰涉足甚广、甚远,到过北非、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麦地那、麦加、伊拉克、波斯、也门、南阿拉伯半岛、东部非洲、中亚地区、马尔代夫,尤其是到过中国多地。文字充满激情,对伊本·白图泰盛赞有加,并说在他返回故乡后,人们根据他的口述,整理成文字加以出版, 取名《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简称《伊本·白图泰游记》。
象征性的灵柩
《环球时报》记者通过穹形的拱门, 进入室内,发现里面幽暗而狭小,目测不超过10 平方米。平时, 这里是一座大门紧闭、不对外开放的简易清真寺,看门人见记者来自中国,破例开了门。记者注意到,里面靠近墙壁的地方,摆放着一口长方形的棕色木棺,上面覆盖着一块淡雅的天鹅绒幔帐,看上去显得古色古香、肃穆庄严。灵柩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古兰经》经文以及记述伊本·白图泰生平的阿拉伯语手抄本。
满脸沧桑的看墓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灵柩是象征性的,因为这里只是伊本·白图泰的“衣冠冢”。看墓人还说,据传伊本·白图泰也出生在这里,这里应该也是他的故居。伊本·白图泰1346年到达中国,在中国待了整整一年,去过泉州、广州和杭州等地。他在游记中说:“中国人是最伟大的民族”、“在中国旅行是最安全不过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的国度”。关于泉州(当时叫刺桐城),他在游记中写道:“这是一个巨大的城市,此地织造的锦缎和绸缎,也以刺桐命名。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即大型海船) 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
伊本·白图泰深入人心
在摩洛哥甚至在整个阿拉伯国家,伊本·白图泰这个名字早已深入人心,成了一个令人尊敬的文化人物。摩洛哥丹吉尔的机场叫“丹吉尔伊本·白图泰机场”,摩洛哥每年举办“伊本·白图泰国际艺术节”,一些城市还有“伊本·白图泰购物中心”,甚至在阿联酋迪拜,也建有大型的“伊本·白图泰购物中心”等。在埃及首都开罗,距离著名的金字塔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以伊本·白图泰名字命名的街道。有关伊本·白图泰的书,无论是已经成为经典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还是有关他的研究著作等,在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书店里都能看到。
在摩洛哥采访,记者发现摩洛哥人都对伊本·白图泰敬仰有加,一位摩洛哥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伊本·白图泰仅仅是靠着两条腿和原始的交通工具遍游世界的。据考证,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伊本·白图泰一生的旅程多达12万公里,被誉为与马可·波罗齐名的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一,也被视为“阿拉伯的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