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汉宗 谢子正 李阳 石磊 黄世文
(1青田县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青田323900;2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杭州310020;3丽水市土肥植保站,浙江丽水323000;4青田县气象局,浙江青田 323900;5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通讯作者:hsw666@126.com)
稻曲病曾是一种零星发生的次要病害,多年来一直未引起重视。近年来,稻曲病在世界水稻产区的大多数品种上都普遍发生,已成为亚洲、美洲、非洲、欧洲等水稻产区的重要病害[1-14]。近20年来,稻曲病在位于浙南山区的青田县发生程度逐渐加重,发病稻穗实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直接导致水稻减产和稻米品质下降。对于稻曲病的防治,农民通常是在田间看到许多稻曲球后才进行打药,结果防效很差,造成损失很大。随着农业科技工者对稻曲病发病机制和防控效果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初步探明水稻孕穗-破口期至灌浆初期的气候环境因素是影响稻曲病发病程度的首要因素,品种(组合)和施肥量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也是影响稻曲病感病发病程度的重要因素。为明确浙南山区单季稻稻曲病发生情况与气候条件、品种的关系,笔者进行了为期10年(2008-2017年)的调研和田间试验,以期探寻最佳防控技术。
自2000年以来,青田县水稻生产已从过去的单、双季稻混栽逐步过渡为纯种植单季稻;主栽品种以杂交稻组合为主(具体见表1)。这些品种全生育期基本在135~150 d之间,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孕穗-破口期至灌浆初期集中在8月上中旬,少量早播早熟品种提前到7月下旬,迟播迟熟品种推迟到8月下旬。从表2可见,2008年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下旬青田县日平均温度分别为 28.7℃、28.6℃、28.3℃,日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76.2%、74.0%、74.3%,从数字上并未达到稻曲病发病所需的适温(26℃~28℃)高湿(80%)的条件,但这些数据是在青田县城测定的,而青田县大部分单季稻种植区域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上山区,雾大露重,田间温度一般低于县城测定数据,相对湿度一般高于县城测定数据,所以青田县当年大部分单季稻孕穗-破口至灌浆初期的气候条件符合稻曲病高发条件,造成2008年稻曲病中等偏重发生(表3)。2009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情况类似。而其他年份由于单季稻孕穗-破口至灌浆初期的气候条件不符合稻曲病高发条件,稻曲病发生较轻或不发生。
从表4可见,籼粳杂交稻甬优系列品种(组合)稻曲病病穗率明显高于其他籼型杂交稻品种(组合)。比较了籼粳杂交稻甬优系列品种(组合)与籼型杂交稻品种(组合)的穗长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发现籼粳杂交稻甬优系列比籼型杂交稻平均穗长短2.19 cm、但平均每穗总粒数多73粒、平均每穗实粒数多54.6粒(表5)。可见,着粒密度较紧密是籼粳杂交稻发病较重的原因之一。
表1 青田县主栽水稻品种(组合)经济性状
表2 2008-2017年单季稻孕穗-破口期至灌浆初期相关气候指标统计
表3 2008-2017年稻曲病发生面积及产量损失
2015年,从小舟山乡小舟山村种植的籼粳杂交稻甬优15感稻曲病田块中选取不同感病程度的稻穗各100 丛,按每穗稻曲球数 0、1、2、3、4 个、5、6、7、8、9 和10个及以上,考查总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病粒数、千粒重。结果(表6)可见,每穗稻曲球数越多总病粒数越多,每穗实粒数越少,千粒重越低。
2015年在青田县阜山乡前王村进行单季杂交稻稻曲病不同药剂防治效果对比试验。试验田为山地梯田,土质为砂壤土,pH值5.1,肥力较好,为稻曲病常发田块。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15,全生育期152 d。播种期为5月3日,移栽期为6月4日。试验设6个处理:75%肟菌·戊唑醇WG 15 g/667 m2;32.5%苯甲·嘧菌酯SC 45 mL/667 m2;24% 噻 呋 酰 胺 SC:30 mL/667 m2;30%苯甲·丙环唑EC 15 mL/667 m2;5%井冈霉素A SP 120 g/667 m2;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40 m2,上下丘田小区不设隔离,水平相邻小区设隔离行3行。施药器械为MH-D16-3A型农用电动喷雾器(浙江濛花喷雾器有限公司生产),采用喷雾法对水稻全株进行均匀喷雾,每667 m2用药液量为45 kg,各小区共施药2次,分别于破口前7~10 d(8月2日,晴天,平均气温30.2℃)、5%~10% 始穗(8月11日,阴天,平均气温28.8℃)时进行。
表4 稻曲病病情调查情况
表5 籼粳杂交组合甬优系列与籼型杂交稻组合穗粒结构比较
表6 稻曲球个数与产量损失关系
表7 不同药剂对单季稻稻曲病的防效
试验结果(表7)表明,5种药剂对稻曲病均具有较好防效。其中,5%井冈霉素 ASP(120 g/667 m2)、32.5%苯甲·嘧菌酯SC(45 mL/667 m2)和75%肟菌·戊唑醇WG(15 g/667 m2)的防效均达90%以上,与24%噻呋酰胺 SC(30 mL/667 m2)、30%苯甲·丙环唑 EC(15 mL/667 m2)处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对比5种药剂发现,75%肟菌·戊唑醇WG和30%苯甲·丙环唑EC在农药商品量相对减少66.7%和87.5%的情况下,综合防治效果与5%井冈霉素ASP差异不大。建议浙南山区轮换使用75%肟菌·戊唑醇WG(15 g/667 m2)和 30%苯甲·丙环唑EC(15 mL/667 m2)防治单季稻稻曲病。
目前,稻曲病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对山区、半山区种植籼粳杂交稻的稻农影响最为严重。本文通过10多年的观察、调研和田间试验,发现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等品种对稻曲病具有较好的田间抗(耐)病性;而甬优9号、甬优12、甬优15等品种较感稻曲病,建议在浙南山区慎用。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水稻孕穗-破口期至灌浆初期的温湿度密切相关,适温(26℃~28℃)高湿(RH 80%以上)是稻曲病重度发生的首要因素。本研究发现,当关键生育期的平均温度超过29.0℃时,即使相对湿度接近或高于80%,稻曲病也发生很轻或不发生。施肥尤其是氮肥的用量对稻曲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稻曲病的发生还与水稻穗型有关,穗大粒多着粒密度大的品种(组合)易感稻曲病。
稻曲病要以预防为主。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始穗前7~10 d打第1次药,在10%植株抽穗时打第2次药对稻曲病防效最好。其中,5%井冈霉素ASP、32.5%苯甲·嘧菌酯SC和75%肟菌·戊唑醇WG对稻曲病的防效均在90%以上,综合防效和用药量,建议浙南山区轮换使用75%肟菌·戊唑醇WG(拿敌稳)和30%苯甲·丙环唑EC(爱苗)防治单季稻稻曲病。
关于稻曲病防治适期的问题,过去农技人员指导稻农防治稻曲病是“破口前5~7 d打第1次药,破口期打第2次药”。由于准确定位“抽穗前几天”比较困难,尤其对普通稻农来说,很难在田间准确把握。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黄世文博士研发的“一浸两喷、叶枕平定时”稻曲病打药防控技术较为简便、明了。水稻生理指标“叶枕平”或“叶枕距0”即剑叶叶枕与倒2叶叶枕持平(剑叶为倒1叶),相当于破口前5~10 d(不同品种间、品种在该生育期所处的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和光照不同有差异)。以高感稻曲病品种甬优12为例,施1次药的情况下,在水稻破口期前10 d施药效果较好(该品种该年度破口期前10 d的生理指标为“叶枕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