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伊·海因里希斯
懂得乃至敢于顶嘴,不正是孩子长大的一个信号吗?
我一直认为,每个聪明的父母都该让孩子尽早掌握说服力。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父母一听孩子反驳、反抗大人,就冠以“顶嘴”“不乖”之名,让孩子闭嘴。
这是非常可惜的。很多人把“3岁”定为孩子“可不可爱”的分水岭——3岁前,孩子的生活基本由父母掌控,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非常“呆萌”,所以“可爱”。3岁后,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每件事情都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惜发脾气,公然违抗父母的“旨意”,于是孩子们就变得“不可爱”了。
但换个角度来讲,懂得乃至敢于顶嘴,不正是孩子长大的一个信号吗?孩子可不是为了顶嘴而顶嘴,当他们顶嘴时,他们想得到的是大人的关注和回应,想知道的是大人会给自己多少耐心,想传达的是“我已经不是孩子了”。
这可是孩子提高情商的必经之路。弗吉尼亚大学就曾组织150个13岁的孩子,让他们描述自己和爸妈之间的一场矛盾;两年后,再对比他们与爸妈的争吵方式;长大后,再对比他们与同事的相处方式。最终发现:那些在家跟爸妈经常争论的小孩,更能够轻松应对外界的压力。
因此,我非常乐于孩子对我“顶嘴”,但这还不够,我还要教他们“辩论术”。从“顶嘴”到“辩论”,孩子就能完成从“表达自己”到“让你听见我”的本质转变。
不少人一听辩论术,就觉得“腹黑”或者“尖锐”,其实,这只是让孩子高效思考自己的核心观点到底是什么。每当孩子和他们的小伙伴发生冲突时,我都会提醒他们,牢牢记住你的观点后再去说服别人,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只顾自己说。每次他解决完冲突,我都会多问一句:“所以你的朋友最后认同你了吗?”
我一直想让孩子们学会合理地说“不”,这就需要用到辩论术的三个关键词——无懈可击的逻辑、毋庸置疑的理念和让人动容的情感。
我尝试过把辩论三要素都用在我的儿子身上。在他7岁时的一个冬天,他坚持要穿一件很酷的短裤去上学。
一开始,我搬出了我们家的家规——我父亲传授给我的一种毋庸置疑的理念:“你必须穿上长裤,因为我是你爸,而我让你这么做。”但儿子就是定定地看着我,双眼泛泪。
然后我尝试调用逻辑:“长裤才能防止你的腿不被冻裂,你才能感觉好受些。”
“但我就想穿短裤。”
道理说不通,我开始打感情牌。我把我自己身上的长裤腿卷起来,“你看看,现在我也要穿短裤去上班了。这么冷的天,我穿成这样,看上去是不是很蠢?”
“是的。”儿子说,但他还是坚持要把短裤穿上。
“你为什么这么想穿短裤呢?”
“因为我看上去不蠢,而且这是我的腿,我不介意它们被冻裂,你不用担心。”
记忆中,那是他第一次完美地说服了我:不容他人质疑的理念(我看上去才不蠢),缜密的逻辑(这是我的腿,你无权干涉),以及情感(不用担心,我自己能承担冻裂后的痛苦)。这是他第一次收起以往的大哭大闹,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我怎么能错过这次机会,而用父母的强权打击他呢?
“好吧!”我说,“等我和你妈征求到老师、校长的同意后,你就能穿短裤去上学了。但你得穿雪地靴在外面。如何?”
“成交。”结果,学校并不反对这件事,儿子真的穿着短裤上学了。
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大。我发现在各种家庭谈判中,我输得越来越多。他们有时会把我说得哑口无言,真让我生气,但这也让我感到无比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