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时常有人拿着健康体检报告来找我,说这些朋友是病人似乎有些过分,因为其中大多数人并无任何症状,倒是发现胆囊息肉后才觉得有些模模糊糊的症状,比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右上腹部不适等。他们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予以解答。
1.什么是胆囊息肉?促发因素有哪些?
胆囊息肉是指一类从胆囊黏膜长出的隆起物的总称。隆起物向腔内突出,体积一般较小。分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两大类。
肿瘤性的包括腺瘤(癌前病变)、小腺癌;非肿瘤性的包括胆同醇性息肉(局限性胆同醇沉着)、炎症性息肉。腺肌症则介于两者之间。
研究表明,电离辐射(如过于频繁的X线、CT检查)、长期酗酒、吃刺激性食物过多、不吃早餐或凑合、晚餐过饱以及摄人食品等多种因素,是胆囊息肉种类较多的原因。
胆同醇性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胆同醇代谢局部紊乱的表现,由于胆汁中胆同醇浓度升高,积沉于胆囊黏膜同有层的巨噬细胞内形成了向黏膜表面突出的黄色小结节。所以胆囊息肉与高血脂的关系值得重视。
2.B超诊断胆囊息肉可靠吗?
胆囊息肉正是B超检查的强项,因为B超简便易行、无损伤、可重复检查的优点,且阳性率高达90%以上。由于胆囊息肉一般比较小,CT和磁共振检查反而容易被遗漏。
虽然B超检查不能确诊息肉的良恶性,但根据B超图像特点,可对此提供重要信息。要进一步区别息肉的良恶性,还可选择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超声内镜、CT等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良恶性的金标准,可惜往往只能在手术之后确定。
不同种类与性质的息肉,B超图像上有所不同,是术前区分息肉种类与良恶性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胆同醇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40%或更多,胆囊形态正常,壁可轻度增厚。2/3的息肉为多发,小的仅为强回声点,大的不超过l厘米。呈球形或桑椹形,大多有蒂与胆囊壁相连,但易脱落,故执行手术前必须复查。息肉不随体位移动,其后不伴有声影。
胆囊腺瘤比较少见。多单发。呈圆形、椭圆形或乳头状结节。基底较宽,偶带蒂。比胆同醇息肉大,一般不超过2厘米,好发于胆囊颈部、底部。B超上呈强、中等或弱回声。腺瘤容易癌变。
炎症性息肉系胆囊慢性炎症增生在局部的突出表现。半数为单发。基底宽,无蒂。大多同时有胆囊炎、胆结石超声图像。B超上不易与小胆囊癌鉴别。
3.如何判断胆囊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
胆囊息肉的良/恶性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国内外大量B超检查资料积累总结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经验。B超初步认为的炎症性、胆同醇性、多发性息肉,良性可能性大。
单发、直径大于l厘米、随访中息肉逐漸增大、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有上述之一者应该警惕息肉恶性变;伴有胆结石的息肉恶变概率高。
初步诊断为良性息肉的,也应遵医嘱定期进行B超复查,包括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建议小于0.5厘米者,6~ 12个月复查一次;大于0.5厘米者,3~-6个月复查一次。连续检查2~3次,如果息肉没有变化,可在每年体检或有症状时再进行检查。这样安排比较科学,即便有变化都可不失时机地发现、治疗。
4.哪些胆囊息肉要考虑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和胃肠道息肉病理特性构成比差异很大。大多数胃肠道息肉都可以通过内窥镜手术摘除,对胃肠道功能影响极小,而胆囊息肉治疗往往要摘除胆囊,加上手术创伤,对消化功能会带来一定影响,所以胆囊息肉是否要手术应该慎重分析,权衡利弊,估计得失。
有下列情况之一就应考虑手术:①B超初步诊断为胆囊腺瘤;②青年患者息肉直径大于0.8厘米;③中老年患者息肉直径大于1.0厘米;④合并有胆囊结石与(或)胆囊壁明显增厚;⑤B超提示息肉基底较宽;⑥随诊中息肉逐渐增大;⑦疑有其他癌变征象;⑧近期有胆绞痛症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