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雪 刘家和 李腾
摘要:“绿色金融”最早源于1974年的德国“生态银行”,在近十几年低碳经济逐步推广开来的中国,成了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业务产业。2010年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就已经开始宣扬“绿色金融”理念,希望能够转变当局者的产能思想。本文从黑龙江省“绿色金融”行业出发,观察新型金融行业与传统工业基地的磨合,旨在分析“绿色金融”在国内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绿色金融”在黑龙江省的推行现状以及产生的优势进行分析,发现该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意见,此次研究不仅是对省内新产业的学术研究,更是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
一、黑龙江省推行“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是国内著名的工业基地,一直以来,其省内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据统计,仅第二产业所占市场比重及其所占省内GDP比重都超过了半数。
黑龙江省每年能源消耗数量都是一个庞大数据,六大高耗能产业近一年就需耗费3708.8万吨煤炭能源。如果不加以牵制,能源的过渡消费、化石燃料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都将是今后需要面对的难关。仅从这个直观的数据,就可以了解到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绿色理念推广是必须推行并深化的。
其实,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之一已经在黑龙江省推行甚久,尽管已经颇有成效,但在面对黑龙江省如此庞大的技术面前依旧是杯水车薪。同步加深环保效果、推行“绿色金融”成为了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强有力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绿色金融”并不是对一线工作的即刻缓解,而是对绿色产业给予更多资金支持进行的迂回政策,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但却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二、“绿色金融”在黑龙江省的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在黑龙江省的目前推广主要还是依附于银行,相关金融机构通常采用“信贷”绿色化的方式将绿色理念落实到经济发展中去。上至政府,下到各发放“绿色信贷”的操作机构,都力图将“绿色金融”作为各自经济工作重点来打造。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稳定,已经连续五年将GDP增速提高至11%以上,总体上为产业转型、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养育”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改革条件。“绿色金融”的大面积推广已经为这座老牌工业基地提供了振兴机遇,甚至能够推动其第二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16年,黑龙江省多部门联合公布了《关于推进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志着该省的“绿色金融”进入了一个稳定推广的时期。从金融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黑龙江省在2016年底对节能环保相关产业的贷款数额极其可观,仅余额就高达85.6亿元,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绿色”低碳企业、产业将在不久之后崛起,甚至逐步替代原有的传统工业,完成省内的环保重任,这些借“信贷”之名完成的“绿色金融”产业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给予了强大支撑。
经过几年的努力,黑龙江省通过实践证明了策略的正确性,并使得省内“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了起色,取得了重要突破,黑龙江省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多流向了减排项目,其次是节能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相对来说所占比重少很多。这也透露出“绿色信贷”对长远的经济产业还未注重,大量新型环保产业尚未崛起。在金融行业的绿色贷款中,有55.8%的贷款流向稳定行业一物流产业,折合约为255.7亿元。针对新科技产业一生物产业贷款也达到39亿元,甚至针对软性产业一服务业、文化业、养老行业分别贷款达68.54亿元、40亿元、3亿元,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到,绿色性质的产业均受到了政府、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种种迹象表面,“绿色金融”不仅有存在的必要,同时还有极大地发展空间,为了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个新型产业必然将持续下去。其贷款数额将持续走高,但后期回报也将十分可观。从国内的大发展背景下,其金融支持的产业将从第二产业逐步分散至第一、第三产业。
三、“绿色金融”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状况来看,“绿色金融”在黑龙江省的推行度与落实情况都是位居全国前列的,但其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弊端或是短板透露,给省内“绿色金融”的发展增添了些许难度:
1.原有产业转型辨识度不高,“绿色指标”认定标准灵活
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上,黑龙江省也是如此。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虽然给予了最大的政策支持,但“绿色金融”针对的产业总是定位在比较常见的板块。作为国内著名的工业基地,想要完全用新型企业代替旧有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当地企业的产业转型,就是“绿色金融”的首要目标。然而,就“环保”的标准而言,金融机构似乎不能进行精准的数量化认定,简而言之,其项目的审核批准存在有一定的模糊区域。在这种状况下,黑龙江省的工业虽然会逐步转变,但速度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这方面来说,黑龙江省的金融机构更需要针对当前情况,对“绿色指标”进行严格谨慎的数字化规范。
2.适应产品领域局限,长期无法突破
黑龙江省的“绿色金融”主要依托于“绿色信贷”,所以这个新型金融行业本身产品就具有了局限性,慢慢的将会走进“信贷”即为“金融”的误区。这对黑龙江省的产业发展不利,也会使“绿色金融”的发展途径越来越窄,缺乏旺盛的生命力。
3.资金流向产业分布不均
从黑龙江省实际情况观察,“绿色金融”资金支持的行业多集中在第二产业,相比较来说,第一、第三产业的资金支持不足。从产业分布情况看,存在着明显的比例失衡,这对省内经济发展具有长久性不利。
4.跟踪监督机制不完善
金融機构对企业、产业的支持多在早期,后期并未有很明确的跟踪机制。黑龙江省的“绿色信贷”前期虽然会对项目进行审核,但多基于企业投标时的讲述,在理论上认为可行后对企业进行尽可能的实地考察后提供资金支持,仅从这方面来说,就对未有现有成果的新起产业带有极大不利因素。后期“绿色金融资金”流入项目,但后期具体操作流程、结果都未能有一个十分缜密的跟进,是否已经获得最大利益,其成果也无法确认。
5.“绿色金融”市场区域较小
黑龙江省的“绿色金融”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宽度相对较低,未能将国内国外市场充分调动,各类资源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使得行业发展受到局限,不利于现阶段发展。
四、针对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金融”的几点建议
1.规范“绿色指标”
“绿色金融”的主要推广形式是信贷,这对寻求信贷帮助的一方需要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不仅仅局限在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其更需要有具有地方性意义的促进化指标,这就要求金融行业达成内部统一,在量化考察后制定一套标准的数据库,对需要转型的成熟产业以及新发展的新興产业都进行严格测评,以确保“绿色”效果最大,创造一个良性的“绿色”竞争环境。
2.拓展产品领域
一个新生行业想要长期发展就不能局限于单一产品。“绿色金融”目前多体现在“绿色信贷”上,金融行业需要积极开发新产品,将“绿色”领域扩大,加快省内金融的“绿色”大循环,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期推广,更是有益于省内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将“绿色金融”大量引入黑龙江省其他产业
黑龙江省“绿色金融”资金走向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在国内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省内的金融资金应考虑更均匀的流向各个产业,例如:针对黑龙江省特有的“绿色”旅游行业给予更多支持,支持完善“雪乡”基础旅游服务设施、推动自然风景与人类社会的有机结合等。这种产业均匀投资更有效益,不仅能够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更能将“绿色”化程度加深。
4.完善省内“金融绿色”体系
黑龙江省银监局早期就已经着手带领各大金融机构在省内积极构建一个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目前已经是颇有成效。例如对环保产业贷款利息的优惠政策、项目考核的票选制度……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从现状来说,黑龙江省的“绿色金融”体系还不是百分百成熟,想要为后期省内“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就需要完善这一体系,其中包括审核体系、监督体系、服务体系等。
5.拓展领域以连接国内外市场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心,黑龙江省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想要长期发展“绿色金融”就应该将产业链解放出原有“禁锢”,联合国内外市场,推广“绿色”经济。支持学习国外现有的“绿色”理念、技术等,加强黑龙江省推广“绿色金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