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手术室院内感染将会对患者的预后恢复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情况,甚至可能会造成手术失败[1]。因此做好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对于降低病原菌的院内传播,从而减小院内感染发生率意义重大。本文将针对我院在手术室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对控制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展开具体探究,现总结如下。
研究对象为2015 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0.9±7.5)岁;来源科室:普外科19例、妇产科12例、骨科10例、其他科室9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1.2±7.8)岁;来源科室:普外科20例、妇产科12例、骨科10例、其他科室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依据相关手术室标准操作要求开展手术操作处理,定期组织有关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学习。观察组:采取全面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包括:①制度管理。定期组织相关手术室医护人员开展院内感染知识学习活动,依据实际的工作情况总结来制定相关专项防控要点,落实各项院内感染控制方案;进一步改进并完善手术室消毒管控制度规范,针对一次性手术医疗器械及废弃物的处理确保做到规范化标准处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理念,定期考核个人专业操作技能,并量化考核落实情况。②器械及物料管理。确保各项手术室消毒灭菌制度措施能够得以有效落实,针对手术开展过程当中所应用到的各项器械、物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确保落实严格化的消毒处理规范,需在各次操作前后落实标准规范要求;定期针对护理人员体表及操作器械菌落数进行测定;在手术完成后统一处理废弃物。③患者管理。将携带病菌与未携带病菌的患者分开护理,对于存在有外部创伤性患者需密切关注于敷料透气性与抗感染情况,在处置患者受损皮肤时需戴无菌手套操作,且在完成处理后进行洗手消毒;针对存在有感染类疾病患者,应给予患者相应的抗感染类药物,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家宣讲有关健康防护知识,促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院内感染防范意识。④环境管理。切实依据手术室标准操作规范开展层流手术室管理,对于非层流手术室需实施空气循环与紫外线灯消毒处理。对病房环境要确保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为患者及时更换床上用品,减少菌落数量[2]。
统计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情况、手菌落数、空气菌落数;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沟通交流、住院环境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的院内感染控制效果,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控制效果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控制效果比较[n(%)],(±s)
组别 例数 院内感染 手菌落数(cfu/m³) 空气菌落数(cfu/m³)观察组 50 0(0.0) 2.03±0.80 87.70±32.05对照组 50 6(12.0) 6.68±1.36 302.57±59.39 x2/t / 6.383 20.839 22.514 P/<0.05 <0.05 <0.05
从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沟通交流、住院环境等四个方面对患者展开护理满意度调查,其中观察组患者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护理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4.0%(47/50),92.0%(46/50),98.0%(49/50),94.0%(47/50);而对照组则分别为78.0%(39/50),70.0%(35/50),74.0%(37/50),68.0%(34/5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室护理工作有着环节多、风险高、技术要求高等显著特性,因此较易出现院内感染事故。针对医院手术室院内感染采取适当的控制及预防措施,现已成为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开展这一工作时就必须从引发院内感染的各项实际因素来着手实施,具体包括了手术器械、伤口敷料、室内空气、医护用品以及其他手术室物品的消毒不彻底,护理人员操作不合理,以及患者及其家属院内感染意识低等多方面因素[3]。
在本次研究中就通过对观察组采取了全面护理管理措施,具体从制度管理、器械及物料管理、患者管理、环境管理等四个方面来着手实施,实现了对院内感染控制效果的有效提升,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手术室中开展全面护理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