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静云,赵海蓉
(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陕西 西安 710000)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及缺血等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现象[1]。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及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在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价值,我院针对收治的脑梗塞患者进行了分析及对比护理观察。
选择我院于2016 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63例脑梗塞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31例脑梗塞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4例,年龄50至79岁,均值为(63.15±4.67)岁;治疗组32例脑梗塞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2例,年龄50至81岁,均值为(63.23±4.89)岁。
两组脑梗塞患者之间对比的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可对比。
将63 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相应的常规护理及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具体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康复心理护理:多数脑梗塞患者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肢体障碍、行动不便、语言功能缺失等均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的康复心理护理,告知患者脑梗塞发生的主要原因,向患者介绍成功治愈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配合度,告知患者家属少在患者面前唉声叹气及表达负面情绪,应积极鼓励、支持患者;
(2)早期语言功能康复护理:对患者实施语言功能的刺激及康复训练,在患者接受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时播放音乐及音频,引导患者进行练习,借助卡片进行单个字的发音教学,根据患者的语言功能逐渐过渡到词语及短句等形式,日常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引导患者主动发声,指导患者家属躲与患者共同,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
(3)肢体功能锻炼护理:根据患者肢体功能的损伤情况为其实施针对性肢体功能锻炼计划,首先针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实施相应的肢体功能锻炼相关知识指导,为患者普及运动锻炼的作用及意义,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指导患者家属每日为患者实施相应的按摩,疾病初期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运动,采用运动量、运动时间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患者实施训练,增强及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例如指导患者进行日常手部屈伸功能锻炼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洗脸、穿衣、扶床站立等训练,待患者能够独立站立后再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告知患者慢慢来,切忌急于求成。
观察两组脑梗塞患者护理后的康复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护理优良率等指标的差异;
(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强;
(2)护理优良标准[3]:患者治疗期间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现象,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够正常交流,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较为满意。
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处理,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常规组脑梗塞患者护理后的护理优良率为%(25/31),治疗组脑梗塞患者护理后的护理优良率为%(31/32),两组相比:X2值=4.1995,P值=0.040;两组脑梗塞患者之间对比的康复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脑梗塞患者之间对比的康复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临床报道显示,脑梗死发病后三个月内最容易进行恢复,因此临床中针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功能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早期康复护理是指在为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机体语言、肢体及神经功能等方面进行护理的手段,主要以改善患者功能缺陷,消除肢体功能障碍为护理目标[4]。由于脑梗塞疾病的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均会出现程度不一的肢体功能障碍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针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主要针对患者实施心理方面的、肢体功能方面的及语言功能方面的护理方式,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康复,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5]。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显示,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治疗组脑梗塞患者护理后的康复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护理优良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脑梗塞患者,说明早期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