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佳威
俞梁波与湘湖结识二十多年了,像是老朋友。
1974年出生的俞梁波是杭州市作协副主席,萧山区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在文学创作上卓有成就。2003年,湘湖首期综保工程刚开始,俞梁波就被委派到湘湖边的指挥部蹲点采访,之后的第二期、第三期工程,他都是一位特殊的参与者。他采访了许多人,收获了许多故事,组织并创作了《感动湘湖》《情满湘湖》《圆梦湘湖》三部报告文学,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述说了湘湖的华丽转身。
“一名作家能与自己脚下的土地有这样的融合,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责任。”
——俞梁波
如画湘湖 杨甫表/摄
刚从电梯出来,俞梁波就在门口迎接,随后把我迎进他办公室。办公室不大,但有满满一屋子的书,无论是书柜里,还是桌子上,甚至是地上,都堆满了书。前面的一块白板上,写着“静心创作”四个字。
得知我为湘湖文化采访而来,俞梁波找了很久,终于从书堆里翻出了《感动湘湖》《圆梦湘湖》两本书,《感动湘湖》已出版十几年了,随着时间流逝,书已泛黄,很多写过的文字他也记不大清了,但是对于发生在湘湖的故事,俞梁波依然记忆犹新。在被书包围的小办公室里,他向我娓娓讲述了他与湘湖的情缘。
俞梁波第一次见到湘湖,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候他二十岁出头。湘湖就在他单位宿舍的附近,骑自行车大概十来分钟,那时候,他常常与一帮朋友拎几瓶啤酒,到湘湖边的草地上,谈人生理想谈社会。
“湘湖,在萧山的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是天下闻名的西湖的三倍水面,是当之无愧的大湖。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湘湖湮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砖瓦厂、建材企业以及各个村落。湘湖的泥土成了制作砖瓦的好材料,这些砖瓦从湘湖出发,遍布城乡。”俞梁波回忆道,“那时的我也不知道湘湖的历史,只知道这是一片乱草地,几个大水塘深不可测,运送砖瓦的车来来往往,尘土飞扬。当湘湖砖在萧山各地垒成建筑的时候,没人知道这些泥土散发着八千年的文化气息。”
直到后来,俞梁波才知道,湘湖的成湖起于九百年前的北宋,它的形像一个葫芦。当时,著名典故“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是萧山县令,他在萧山任职期间主持修筑了湘湖,留下了好名声。不过,在之后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填湖、垦种成了湘湖的“主流”。
本世纪初,重建湘湖的呼声越来越高。2003年,在萧山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下,首期保护正式拉开序幕。
俞梁波每天上班就往现场跑,整整两个月,跟随一个个工作组,走村串户,有时候会吃闭门羹,有时候会被村民唾口大骂,逢上下雨天,工作人员就撑着伞站在雨中跟屋内的征迁户对话。
在采访中,俞梁波了解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第13工作组的周国荣,70多岁的老父亲遭遇车祸,瘫痪在床,恰巧妻子、女儿又感染了流感,发着高烧,为了不影响组里的工作,不但一天都没有请假,而且还没有向组里透露一点消息。第17组的金尧坤,年纪大了,有天晚上突然胆囊炎发作,痛得要命,去医院挂盐水一直到凌晨三点,可是第二天一早,他依旧精神抖擞的来上班。尽管他还不时把手按在腹部。政策办的韩长来,工作起来没日没夜,有一回一位同志走进办公室看见他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抓着笔,稿纸上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在俞梁波的《感动湘湖》中,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记录下这些为保护和开发湘湖而奉献自己的人们,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期湘湖的保护和开发无疑是成功的,湘湖成了旅游胜地。2007年,湘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申报国家AAAA景区在即,需要做一个送国家旅游局的电视专题片,工作人员找到俞梁波,希望他能够为专题片写解说词,并且要在第二天出稿开拍。俞梁波答应了,由于时间紧迫,他从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一直趴在电脑前,完成了稿件。那时正值深秋,书房里凉飕飕的,第二天俞梁波就患了感冒。后来,解说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湘湖也成功申报了国家AAAA景区,这一切让他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之后,萧山区又投入了上百亿,开展了二期和三期工程,现在的湘湖水域面积与西湖的水域面积不相上下,更为重要的是,湘湖成了萧山的超级备用水源。湘湖蝶变的过程,那些湘湖开发与保护的故事,也都被俞梁波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来了。
“湘湖的开发与保护对于萧山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也包含着百万萧山人的期待。做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我们必须把这一切如实地记录下来,保存这段历史,让后人能够通过我们的书籍,更加充分地了解湘湖。”俞梁波说,“接下来,我还想写一本关于湘湖的书,全面展现湘湖的来龙去脉。虽然现在没有时间动笔,但是我相信这本书迟早会出来。”
从首期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三期改造的完成,这十年间,湘湖大变样了。如今,风光秀丽的湘湖成了人们的乐园。一到夏天的晚上,湖边全是人,人们健身、散步。虽然现在俞梁波很少去湘湖,但是心里总是记着她,每每举办全国性的文学活动,全国各地的作家来到萧山,俞梁波总会安排他们在湘湖边吃饭住宿,一方面是想让作家们感受到真实的萧山风情,另一方面,也想通过他们的笔宣传湘湖。
有一年秋天,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来到杭州,俞梁波陪同他游览了湘湖,郑老说了一句话让俞梁波印象深刻,他说,西湖不是我的湖,湘湖才是。“相比于西湖游客来来往往,湘湖让人感觉是宁静的,它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俞梁波说。
萧山,诞生了八千年跨湖桥文化的地方,有着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古越文化熏陶,萧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萧山边的钱塘江自诞生起,就疯狂奔腾,时有发生的洪灾让钱塘江两岸的人们吃尽了苦头。
▲ 湘湖 傅春江/摄
▲ 湘湖金融小镇 李蓓敏/摄
“自古以来,灾难并没有让萧山人屈服,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拼搏,治江围垦,改变了命运。我的小说《大围涂》便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萧金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的伟大创举。正是这种勇于拼搏的围垦精神,造就了崛起并腾飞的萧山。”俞梁波说。
在俞梁波看来,一个湖永远有着她的性格与特色,建一个真正大气且精致、有灵魂的湖其实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精心打磨的,需要全景式地思考、筹划。那些打动人心的景致是永恒的,也是灵魂所在,它的灵魂就是湘湖文化。
在湘湖城山之颠的越王城遗址,是当年句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相传春秋时,越王句践兵败退至此山坚守,曾在此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吴王以为山上缺水,越兵不能久驻坚守,以赠盐鱼相讥,越王知其意,即取山顶洗马池中鲜鱼回赠。吴王方知山上有水,便撤兵而去。
除了古越文化,跨湖桥文化更是震惊世人。2002年,在湘湖湖底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这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和相关遗迹。如今,独木舟被原址保护起来,躺在跨湖桥文化遗址馆内。每当人们经过它的身边,就仿佛看到了身裹兽皮,手持石器的跨湖桥先民们在这一片水域为生存而奔波……
很多人说湘湖的文化没有西湖丰富,但在俞梁波眼里,其实湘湖的文化太厚太重,只是我们没有静下心来寻找、解密。现在的湘湖正处于初创期,作为开发和保护者,应该改变思维方式,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跳出萧山看湘湖。
“这么美丽且历史丰富的湖,值得我们大力宣传。湘湖没有理由仅仅只让萧山本土人喝彩,而应该是容纳世人的赞语,一旦扬名天下,这背后的经济效益也是极其可观的。”俞梁波说,“湘湖,是上天赐予萧山的一颗珍贵的明珠。萧山人之所以爱湘湖,是因为她是萧山这块土地上最重要的湖,是母亲湖。这位母亲历经千年的沧桑,居然在今天幻化成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她的明天也将是灿烂的,散发着迷人的光泽,书写另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