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在墙上的家国记忆

2018-10-16 10:48赵青
当代党员 2018年18期
关键词:标语村民农村

赵青

2018年6月15日,河南省尉氏县大马乡。

马留彬站在墙角前,手提颜料桶开始忙碌。

在当地人心里,他是“最会写字的人”。

过去近50年间,大马乡数百面墙的标语都是他刷的。

在中国广袤的農村,像这样的“刷墙达人”还有许多。而各式各样的墙标,也已成为中国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40年,也浓缩进了墙上标语的字里行间。

铭记·改革的记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条著名的标语,马留彬也亲手刷过。在他的印象里,当时,这条标语成了村民竞相围观的对象。

上世纪70年代末,当这条标语在全国大街小巷亮相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崭新时代正在到来。

这场伟大变革的序曲,源自安徽省农村一张“生死契约”。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

“生死契约”这样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的任务),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土地到户的“大包干”变革,就此从这张“契约”发端。

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为13.3万斤,相当于过去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也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

这次“冒险”,就此成为中国拉开改革序幕的第一声“春雷”——接下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推行,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开始得到解放和发展。

不仅仅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标语,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初这段家国记忆的载体。

感受·市场的脉动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广告标语被“马留彬”们刷上了墙。

起初,是一些种子、肥料、饲料等农用物资的广告。

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量商业广告开始涌现。

一时间,图文并茂的“广告墙”,成为田间地头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老乡见老乡,购买XXX”;

“国产电视买XXX,皮实耐用又不贵”;

…………

乡村道路两旁,只要有墙的地方,便会有广告标语。

当时,不少村民看见这些广告,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川省雅安市坪石村村民王金香说:“商业广告上墙,说明什么?说明村民的腰包变鼓了,农村生活开始变好了。”

对于许多商家而言,乡村是一个广阔市场。

以电视机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末,城镇居民保有量近100%,乡村普及率则刚超30%——紧盯这个“大蛋糕”,各地党委、政府相继推出“家电下乡”举措。

市场经济的繁荣,让王金香也尝到了广告标语的“甜头”:“商业广告增多后,农民自家的墙也开始‘挣钱。最初,是一家酒厂在我家墙上做广告,年租金为30元。后来,租金逐年递增,增至千元。”

体味·政策的温度

“农民种地,政府贴钱。”

进入新世纪,改革继续在农村深入发力。

一系列政策利好消息,也如春风吹拂田野。

国家政策导向,也迅速体现在农村“标语墙”上。

“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兴乡村”……一系列兴农惠农政策的推动,成为传播农村“好声音”的一大平台。

在中国,乡村民风质朴。国家政策倡导什么、弘扬什么,自然而然就会成为那里引领建设的“风向标”。

这些“风向标”被写在墙上,也就立在村民心里,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对此,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村民黄传斌深有体会。

他是洪湖镇第一批乡村电影放映员。

过去,扛着放映机、挑着电影胶片走村串户,是黄传斌的日常工作。

后来,在惠农政策的推动下,乡村道路开始逐步完善,黄传斌放下扁担,买了一辆三轮车,到村里放电影变得方便起来。

“以前,信息传播不畅,每次放电影前,放映员都会向村民宣传国家政策。”他说,“当时的我,就像墙面上的宣传标语一样,见证了国家发展的历程,也记录了一种情怀。”

其实,墙标对村民的意义,与放映对黄传斌的意义相同。

它是茁壮成长在村民心里的“希望”,更是让希望成为现实的力量。

激涌·时代的潮头

有这样一组关于乡村墙面广告标语的数据,可以说明时代的变化——

农资类广告标语,从2011年的76%陡降至8%以下;电商类广告标语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占比已经超过40%。

这“一降一升”说明,互联网类广告开始成为乡村墙面的“新宠”。

这些年,行走在田野阡陌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时髦”标语:

“要想生活好,就要上淘宝”;

“要想生娃盖别墅,致富之路找百度”;

“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

…………

对“标语写手”张跃拽来说,这样的体会更是深刻。

“农村的标语墙,记录着乡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变迁。” 张跃拽说,这些年,年近60的父亲,用上了智能手机,爱上了看网剧。

事实上,互联网类广告上墙,与张跃拽父亲这样的“新网迷”相关。

截至2017年6月,中国乡村网民规模为2.01亿人,乡村互联网普及率已升至34%。

之前,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小米科技公司创始人雷军都表达过一个观点:乡村,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

而这样的变化,也让“村村乐”创始人胡伟尝到了甜头——“村村乐”陆续接到了来自阿里、小米、优酷等互联网企业的“刷墙”订单,由此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利用互联网商业模式运营的“刷标语”公司。

仅过去一年,就有8万人通过“村村乐”刷过互联网广告标语。

“或许,最火的互联网企业占据了流量的入口、拥有强势的传播渠道——但在乡村的土墙、砖墙、石墙面前,它们暂时还是必须低下头颅。” 张跃拽说。

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改变村民的生活,而农村标语墙也见证了这种变化。

“日子越过越美,标语墙也越来越好看。” 张跃拽说,“有墙的地方,就有新气象,百姓喜欢看,看了心头有底。这面墙,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标语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标语变变变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