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剑波
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江苏历来是富饶、美丽、宜居、令人向往的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也必须清醒看到,我省总体上还没有迈过环境高污染、高风险的阶段。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已全面吹响,面对艰巨复杂的攻坚任务,必须深入學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推进思想大解放,坚定不移治理污染,驰而不息攻坚克难,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任务。
认识上有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一论断蕴涵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正是我们最需要解放思想的地方。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只把环保工作作为一项单纯的业务工作。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我们在工作中站位不高、力度不够,甚至是畏缩不前。
必须看到,环保工作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有很强的政治性。多年来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诉求越来越强烈。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内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包括美好的政治生活需要、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和生态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讲,环境问题也是影响到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到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和把握形势的新变化,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环保民生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坚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理念上有新遵循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面对资源环境制约的日益加剧,要想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以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本质上阐明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学习贯彻好这一新理念,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
加强保护能够实现更好发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保护与发展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为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最终目的是拥有更多的金山银山。
必须把保护放在优先地位。破坏了绿水青山,就是砸掉了金饭碗;留得绿水青山在,就是守住了聚宝盆。守护好绿水青山,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把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视察时的新论断,进一步丰富了“两山”理念的新内涵。这一论断告诫我们,当前仍然要更大力度治理污染,更大规模地进行生态修复。
资源环境优势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并不天然等同于金山银山,实现两者间的转化,关键在人、在思路。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力就越强。只有通过一定的机制,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决心上有新突破
解放思想,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必须拿出决心、勇于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他还指出,改革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因此,我们是不是解放了思想,关键要看我们是不是下定了攻坚克难的决心。
一是下定抢抓机遇的决心。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对环保系统而言,这“三期叠加”出的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抓住机遇,采取超常规、突破性措施,尽快跨越到“窗口期”,加快迎来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的“拐点”。
二是下定不破不立的决心。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要把不达标的、违规的企业坚决关停,把落后小化工关掉,就是在为环保达标的好项目腾出容量和空间,就是把坏事变为好事。一些事物发展是在“破中而立”的,我们要坚持不破不立,算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账、长远账、综合账,坚决不要污染的GDP。
三是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环境问题,本质上还是经济问题,根源上是产业结构问题。没有伤筋动骨,哪来脱胎换骨。“263”专项行动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减煤、减化这些老大难的结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我们要持续展现环境执法的“獠牙”,对环境违法行为决不手软,绝不搞下不为例;对污染企业坚决整治,绝不允许将污染治理成本外溢。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铁面问责,压实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
四是下定集中攻坚的决心。直面存在问题。针对薄弱环节,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持续攻关。今年4月以来,省里对徐州大气持续恶化采取的集中专项帮扶和强化督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不彻底解决问题绝不收兵,确保问题见底见效。
实践上有新思维
解放思想不是抽象的,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的难题,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等理念,都鲜明体现了他的科学思维。在工作中,我们要强化四种思维,破解工作中的矛盾和难题。
一是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统筹城乡,统筹一二三产业,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强化底线思维。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底线。能否把底线思维运用于实践中,既是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尺。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善于见微知著,善于调查研究,提前研判环境形势、提出预警、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严守生态底线,确保不发生环境安全事件。
三是强化协同思维。环境管理职能交叉,部门有依据没有手段,地方政府有手段没有依据,区域之间协调、联动机制匮乏。解决生态环境的短板,依靠的不仅仅是环保部门,更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高效沟通与配合。“263”专项行动很好地解决了分散的问题,打破了环保“单打独斗”的困境。
四是强化双向思维。一方面,要认识到环境问题是由经济发展而衍生的,而经济和市场手段又是可以服务于环境保护的。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环保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用好用足环境经济政策,撬动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作为环境监管部门,不仅要强化监管职能,而且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破除环保单一的“冷面孔”。既要保持严格执法的“霹雳手段”,也要保持主动服务企业、帮助地方政府解决难题的“菩萨心肠”,实现查超标、帮达标的有机统一,监管与服务的协同并进。树立双向思维,就能赢得更多的理解,赢得更多的主动,塑造好新时代环保的新形象,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保厅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