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观察

2018-10-16 05:26
清风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物医学脑科学心仪

燥热盛夏的清风

今年盛夏,多地高温记录被频频刷新,35℃以上的气温持续多天。与此巧合的是,社会热点事件也一波波喧腾难止。

本已浮躁的社会又添阵阵躁动,还真有点火上加油。

而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好消息也清风徐来,令人心静神怡。

今年大学招生消息,有两则特别抢眼。

考生王心仪以707分的高分被北大录取后,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和她的另一个世界,她的笑容荡漾着阳光和自信。

云南曲靖市会泽县17岁的崔庆涛,收到北京大学录取书时正在建筑工地拌砂浆。他今年考了669分,被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崔庆涛家庭贫困。高考结束后,他和父母在离家四五公里远的箐口塘打工,为一户人家的新房子做装修。与崔庆涛一样,王心仪高考后也在石家庄的一个培训机构打工。

高考结束后,一些家长让孩子到国内外旅游。而王心仪、崔庆涛他们还得靠自己继续努力,抓紧打工,筹措一部分学费,以减轻家庭经济的压力。这样也有好处。虽然在物质生活上他们不占优势,但在人生阅历上、在对社会的认识上,他们将会留下独到的感悟。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赞赏年轻人的励志榜样,他们身上承载着未来与信心。这个夏天,虽然金钱、不受约束的权力腐臭味仍在弥漫,但王心仪等人传递的信息,不正是炎热中的一缕清风,聒噪中的一种冷静!

在浮躁的社会,还有人安心做学问吗?“当今已无蔡元培”仅仅是一声感叹吗?某些专家的“研究成果”为何遭到人们诟病?而在学者的良知和节操遭到普遍质疑的时候,在谄媚、浮夸、功利成为一种风气的时候,仍然有宁静的心灵、镇定的大脑,远离喧嚣,在运转在思考。

北京大学的网站登载了一篇小众化的文章,介绍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这个成立于2011年的研究所,到现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做出了令国际神经科学界称道的工作,正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

脑科研究所研究员李毓龙是美国杜克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谁能想象,在2018年发表论文之前,他竟然6年没有发表论文。研究员唐世明因为一直在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后发表的论文减少,但他厚积薄发,在2017年和2018年连发多篇论文。他没有国外留学的背景,但这并不妨碍脑研所对他实际学术水平的倚重,他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如鱼得水。

与脑研所一样,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是一个在生物医学方面参与世界级水平角逐的科研单位。“这是一个富有魅力的研究机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地方。”中心主任谢晓亮说。中心的魅力就在于,“北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使研究者之间可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寻求交流。”科学家黄岩谊说。众多大学所追求的论文篇数和文章的影响因子的“硬指标”在中心从未奏效。但这里崇尚的,无疑是学界最高标准——实际的研究价值。从海外回归的汤富酬因实验室高风险新技朮研发课题失败而长时间没有发表文章。因他的科研实力和其课题的价值,中心给了他长时间的支持。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气氛中,汤富酬取得了高水平成果。“自主、宽松、创新”的机制最能涵养人的创造精神。北大一篇网文介绍,“唐世明和李毓龙两位研究员的研究,都没有人们诟病的依赖经费和人海战术的问题。这些年轻科学家们以智慧选择重要、深刻的课题,以能力设计优美、巧妙的实验,坚持多年,突破了困惑国际神经科学界多年的难题。北大默默地支持这些研究,而不给予过分压力,更没有要求年轻的科研人员赶紧做出用于‘数数字’的表面文章。”

王心仪、崔庆涛

没有功利压力的自由心灵,方可爆发出强大的创新能力。

心灵自由是科学创新之母。北大脑科学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用它的成就再次验证了这个道理。

有必要躁动不安吗?今年盛夏,有唐世明、李毓龙、谢晓亮等一批脚踏实地的科学家,还有王心仪、崔庆涛这样的学生继往开来。他们的故事犹如盛夏的一缕缕清风,轻拂喧嚣的市井,使人止燥生静,聚焦精力,以面对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生物医学脑科学心仪
蝾螈的皮肤受伤后可快速愈合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荐书词
中小学脑科学教育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脑科学研究掀起“全球热”
高举
为心仪的你 扎个蝴蝶结
纳米机器人及其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