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雁翔
【摘要】长期以来,档案的搜集与建设主要以“国家”层面为主,档案的内容与国家政权紧密相连,翻阅历史档案,其内容也主要介绍历代政权的崛起与没落和没落与崛起,涉及历史底层民众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档案信息较少。社会记忆理论的产生,要求档案搜集工作不再局限于国家政权方面,而是要以民为本地记录社会各个阶层民众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日常等。据此,本文从社会记忆视角对社会记忆与档案的关系进行概述,再提出社会记忆视角下档案价值挖掘的相关策略,以期研究结论能为新时期的档案建设工作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社会记忆;视角;档案;价值;挖掘
一、社会记忆与档案的关系概述
社会记忆理论是由集体记忆理论发展而来,它是指人们以信息的方式对在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进行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社会记忆在历史的发展中因为历史的变迁等种种原因,与社会失忆相互并存。为了让人类的文明、文化、史实、思想等得到完好的传承,社会记忆开始以档案的方式被记录和传承下来。
档案是最原始的社会记录,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档案对于历史、现代和未来是一种桥梁式的传承,社会记忆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档案便是这项工程的基石。档案工作者通过对社会记忆进行采集、选择、鉴定、整理、编纂等,最终将零散的社会记忆变成能被人们所感知的档案材料。
二、社会记忆视角下档案价值挖掘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思想观念,以民为本建档。我国的档案从发展至今,档案的搜集與记录均与国家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档案价值主要体现在“国家上层”理念上,涉及草根阶层的档案信息较少。从社会记忆角度而言,档案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国家”理念,更应该体现以民为本的建档观。既注重整体,也要注重个体。据此,档案管理者们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从以面向国家需求为主,向面向全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进行转变,既搜集国家政权性信息,也要搜集社会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的信息,建立以全体人民群众为主的档案体系,使档案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历史政权的记载,而是扩展让人民群众可以在档案中找到回忆和怀念的载体。
(二)挖掘民间记忆,完善档案记录。长期以来,档案管理者们对档案的搜集与档案价值的判断主要集中于宏观的国家层面,而忽视了国家民族的多元性和社会事务的多面性。这种传统的档案价值判断法和搜集法,使得非国家所有的社会组织、个人等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所产生的信息被流程化地排除在档案搜集工作之外,从而使得档案资料所记录的历史信息反复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分崩离析与再度重组上,几乎看不到国家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历程。社会记忆是整个人类的记忆史,从社会记忆视角来看档案价值,需档案管理者们深入民间社会,对具有历史记忆的物质,比如充满时代记忆的老百姓日用品,各个历史阶段的高考准考证、结婚证、报纸等,进行整理与搜集,并记录在档案资料中。从而让档案价值更加珍贵与丰富。
(三)扩大收藏范围,建立特色馆藏。无论哪个地区哪个时代都有人们不忍逝去的故事和记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两层红砖筒子楼、磁带录音机、卡通小贴纸、黑白电视机等,都是这一代人的社会记忆,然而这些社会记忆在传统的档案搜集中并不能被记录在册。从社会记忆视角出发,档案管理者们应本着“档案利用依赖馆藏但超越馆藏”的原则,扩大档案搜集范围,按照时代将具有社会记忆的特色物品,如布告、传单、老建筑,具有时代特征的服装、电器、发型、日用品等,进行馆藏与记录。让这些时代物品传承社会记忆,使其既成为未来人了解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成为现代人回忆及怀念过去的载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记忆视角下的档案建设观念颠覆了传统的档案建设观念,它要求档案管理者们转变档案搜集和建设的观念,将档案的搜集工作拓展到民间层面,本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将人民群众的社会记忆进行搜集与记录,不拘泥于传统的档案搜集理念,创新性地建设特色档案馆,让档案资料不仅成为未来人以史为鉴的材料,更成为现代人怀念过去的重要物质载体。
【参考文献】
[1]高萍.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0.
[2]孙爱萍.非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3]杨芸,孙浩峰.珍藏南京记忆的外乡人[N].北方周末报,2011(1):13.
[4]丁华东.论档案与社会记忆控制[J].档案学通讯,201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