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神龙流贬官员是以政治为业的文人,其诗歌创作首先服务于政治目的,其次才是文学创作追求。他们以诗歌作为传播工具传达政治诉求、进行自我形象塑造和政治行为展演。其诗作传播通过馆驿题诗和与官使的交往等路径实现。
关键词:岭南道;神龙流贬官员;诗歌传播
唐中宗神龙政变后,一大批官员流贬岭南。神龙流贬官员多为初唐文坛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散则万殊,聚则有同。本文所考察的岭南道流贬官员尚有诗篇存世的仅有9位:房融、崔融、韦承庆、宋之问、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权龙褒、李福业。本文拟就岭南道神龙流贬官员以诗作传播路径与政治中心沟通、交流的可能及当时政治环境条件作初步分析。
《旧唐书》记载“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有所篇咏,传布远近”[1],可见当时的著名诗人诗作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之迅速。戴伟华认为远离政治中心的弱势地区诗歌的创作效果,效果可能远远低于作者的期待,“很少为权威或公众话语所接受而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即便为人所注意也要等到多年之后……《搜玉小集》编成时间当在开元、天宝之间,录有宋之问《度大庾岭》、《过蛮洞》、《登越王台》等三首,这类真正的南国诗进入唐人选本,离宋之问去世有三十余年了。”[2]但若流贬官员自知诗歌的实际传播效果并不能达到他们预想,那么他们又何以费尽苦心、孜孜以求地在诗歌中进行政治行为展演?
《唐六典》卷五中记载唐代三十里一驿,总计有一千六百三十九所。由此可窥唐代馆驿之盛况。唐代馆驿中,题诗、题名者极多。往来文人最常见的文学活动之一就是欣赏馆驿墙壁梁柱上的题壁诗。如果读者喜爱,就会主动记诵、传抄,为诗人宣播诗作、传扬声名。其次,在与诗人同时代乃至跨时代的其他诗人之间形成唱和相续之作。如崔融《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与宋之问的《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就是互相酬唱之作,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概然成咏》也是其中代表。
此外,初唐底层士子不能进入馆驿,故往来者多为调任、迁谪之官宦,所以题诗于馆驿,读者亦多为往来官员。对于神龙流贬官员而言,他们大多早已在文坛成名,相对于籍籍无名的题诗者而言,他们的诗作更容易受到关注和传播,借此以达天听,向朝中李唐势力示好。如崔融《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宋之问的《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题大庾岭北驿》、《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概然成咏》;沈佺期《入鬼门关》等。唐代兴盛的馆驿给诗歌的传播带来了新途径,诗歌的传播不仅仅有赖于诗歌选本,民间或是官员文人之间的传抄、记诵也成为了沈宋等神龙流贬诗人诗歌由边远向中心传递的重要途径。
再而,往来的官使也成为岭南向京城传递诗歌的重要途径。如宋之问“城边问官使:“早晚发西京?来日河桥柳,春条几寸生?昆池水合渌,御苑草应青?缓缓从头说,教人眼暂明。”[3]通过与官使之间诗歌酬唱、赠诗的交往,同样也可以将诗歌从边远之地传递回中心,不管皇帝是否能够看到,只要上位的官僚能够看到,那么诗人归朝的这份努力就不至于白费。
在贬谪文学书写的过程中,一方面,已有的文学传统会通过强大的定向思维作用和表达书写的惯例对文学家施以影响。文学传统以非人格化但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姿态参与书写。另一方面,由于主体的政治性与现实政治的强势话语,文学之于沈宋等岭南神龙流贬官员而言,首先是传讯工具,是他们以达上听、获取垂怜的工具和路径;对于文学家一吐胸中块垒、宣泄悲愤情绪的作用反倒退居次位,故而在岭南神龙流贬官员的诗歌书写中呈现出怨而有节制,愤而趋中和的抒情特点。感性的情感抒发在诗歌中让位于理性的政治表达,最终呈现的诗歌文本是文学传统、文学家的政治诉求等多种话语交相混融、互相妥协的结果。
五王的倒台后,反武势力受到打压,在武韦势力坐大和中宗的懦弱性格和心中生悔等错综因素交织下,神龙逐臣也迅速经由赦免先后归京。神龙元年大规模的流贬本就是五王借惩二张之名而实为打击武后势力的一次政治大清洗活动,最后却在中宗和武韦势力的联手下戛然而止,这场政治角逐最终以皇权和武韦势力的胜出而告终。由此看,朝堂上局势的变化是岭南神龙流贬官员最终得以归朝的根本原因,而诗作传播路径不过是一个重要的附加因素。通过他们诗歌中的自我表白和困苦境遇的自诉,让上位者看到小惩大诫之效果,自然也就能达成诗歌书写者目的。在这一重意义上说,诗歌文本实际上成为政治符码,是中心与边缘地区进行政治信息交换的媒介与桥梁。诗歌文本也间接成为政治权力展演的媒介。
影响初唐岭南道神龙贬谪诗人书写的因素错综复杂,在贬谪的书写背景下,文学书写本身也成为一种政治行为,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在南与北的地理位置的变动中,时空的转换影响了诗人对外在环境的感知;二者共同影响了诗人的诗思,主观的抒情和感发在诗歌中始终处于压倒性的绝对地位,是“山水以形媚道”写作意识的延续。在岭南的身体放逐、时空位置的变迁与贬谪的精神放逐同构,以诗作传播途径的目的使得他们的诗歌文本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程度的功利性。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5:五〇二五.
[2]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中华书局,2006:176.
[3]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彭庆生.初唐诗歌系年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李德辉.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7]龙小松.神龙遭贬文人与二张关系考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5.
[8]唐华全.试论唐中宗时期的诸武势力[J].中国史研究.1996:3.
作者简介:
韦肖梅(1997—),广西来宾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方向:唐代文学。
(作者單位:兰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