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以大历史的视野俯瞰晚明历史,将微观叙述和宏观分析的方法相结合,以当时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切入点,运用大历史观的方法考察晚明时期政治运行机制、礼仪典章制度、传统文化对国家管理的影响,追溯中国现代化面临问题的历史根源。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是用道德代替法律,国家缺乏数目字管理。
关键词:大历史视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一
意大利人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家根据现存的史料,发挥其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来解释历史,而历史学家的水平越高,则揭示的历史意义就越深刻。对于晚明时期的历史,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第二版)中运用大历史观的方法,依据大量原始史料,采用纪传体的铺叙方式,进行了独到的叙述和解读,试图揭示在万历时代就已经埋下了明朝覆灭的种子。
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新方法、新视野不断推陈出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之所以备受推崇,其原因之一就是运用大历史观的方法审视和解读晚明历史。《万历十五年》以1587年平凡的一天为开端,勾勒出事件与人物的前因后果,从制度和技术的视野,深刻剖析晚明衰落停滞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点,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说明民国时期面临的现代化问题可以追溯到晚明时代。黄仁宇指出他的“大历史”观点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从制度的层面解释历史。”他认为“传统社会的中国,是以无形的软约束,不凭借技术手段的、不能量化的道德来整合整个国家与社会。这种方式就是儒家所主张的礼治或德治。”黄仁宇认为中国只有走出以意识形态至上为特点的礼治,依靠技术的法治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
全书正文分为七章,以6个主要人物为主线进行叙述和讨论。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以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等人物为主,探讨了皇帝的生活与国家政治的关联、中央的典章制度、文官集团的运行机制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第五至第七章以地方官员海瑞、戚继光、李贽为主,探讨了地方官员与中央官员之间的互动关系,黄仁宇从细微之处着手,以叙事为主,分析为辅,将微观和宏观结合,阐释其大历史的观点。
黄仁宇在第一章以叙事的方式展现出万历皇帝的另一面,他认为皇帝是一种制度,皇帝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道德。万历皇帝在立储问题上遭到文官集团的反对,理由是立幼不符合伦理道德。作为文官集团,“他们要把他纳入他们所设置的规范,而不让他的个性自由发展。”万历皇帝即对政治失去兴趣,成为历史上怠政皇帝的代表。曾官至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因改革触及文官集团的利益,陷入孤立的地位。海瑞因极端恪守道德,并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文官集团中的每个人,甚至是皇帝,导致官运多舛。申时行和戚继光则采取不与文官集团直接对抗的折中方式,最终也难免被罢官。思想家李贽意欲在思想领域追求个性自由,但他所处的是个政治和思想紧密结合的时代,所以无法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
以上人物均以悲剧收场,黄仁宇认为造成这种结果并非个人的原因能够解释。他从明朝的文官制度、礼仪体系、伦理道德、财政制度、军事制度、传统文化发等方面试图揭示,从天子到平民无不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是由于当时的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明王朝在最应该变革的时候,却因为文官集团的束缚,传统社会的凝固错过了这样一个机遇,这直接导致了明朝国祚的终结。
三
对文官集团的考察上,黄仁宇在大历史的视野下以细微之事反映其宏大的历史关照。他认为文官集团从明朝开国到万历年间,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固的模式,具有“阴”和“阳”的双重性格。文官集团的这套运行机制在维持国家基本平衡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其消极的意义来说,这套机制趋于僵化使国家在面对国内外变局时不能做出及时的应对。在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庞大国家里,虽然有法律和道德同时在发挥作用,但在最基层的农村里,依然依靠道德维持自身的稳定。宗族、和家族势力会抑制各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加之儒家思想数千年的侵染,个人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这种氛围中走出的科举士子依然如此,只求自保的同時希望王朝维持稳定,遏制了社会的创造力,国家止步不前直至留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作者认为明朝的文官集团以及文官制度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文官集团之所以形成“阳”和“阴”的双重性格,根源在于经济和思想。明朝俸禄微薄,传统道德又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造成精神与物质的分离。“阴”和“阳”的距离原来越远,很难找到大家都同意的折中办法,文官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由于文官集团有其共同的思想,所以文官之间的冲突是少数和多数的冲突,例如张居正和文官集团之间,海瑞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冲突。文官集团虽然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整个国家缺乏向上的动力。长此以往,文官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运行百害而无一利。
黄仁宇指出明代社会不是按照那些公开宣称的正式规范运行的,冠冕堂皇的道德法令只是表面文章,而他所描绘的文官集团运行的机制有其默认的规则在里面,但没能对它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追究。一个社会的组织和运行,是上中下层共同互动的结果,而《万历十五年》只是着眼于上层人物,忽视了占全国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全书的精彩之处在于黄仁宇运用缜密的历史思维将分散的点连接成一个面,为读者展现了明末上层社会发展状况,用“大”历史观的方法分析了明朝变革遭遇到的强大阻力和存在的多方面困境。说明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所有的局部变革只会遭致强力的反抗和抵制,失败就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6.
[2]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5.
[3] 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 文波.试评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与《万历十五年》[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1):22.
作者简介:
王虎(1991-),男,甘肃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