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成
摘 要:桂林作为知名旅游胜地,其最为独特之处便在于桂林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美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分类,并从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等层面出发对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总体评价与分析研究,为加强对当地喀斯特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桂林;喀斯特;景观分类;评价
1.桂林喀斯特景观分类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其中具有较高奇异度与审美特性、旅游价值等的喀斯特地貌便是喀斯特景观。在我国桂林地区,因受到自然气候条件以及长期地质演变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境内喀斯特景观较为独特且颇具美观,并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喀斯特景观资源。其大致可分为山石景观类、洞穴景观类和水体景观类三大类。
1.1山石景观类
山石景观类是桂林喀斯特景观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种景观类型。从整体上来看,该类喀斯特景观的分布范围几乎覆盖整个桂林市,虽分布广泛但并不分散并且高度集中在漓江沿岸两侧。桂林山石景观类又可细分成孤峰、峰林、峰丛、石林等不同亚类,且各亚类喀斯特景观所具有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如通常孤立于喀斯特平原上的孤峰,其高度通常在30m到100m之间,坡度一般在60°以上,峰体四壁峭立,譬如桂林市域的独秀峰与骆驼山。桂林绝大多数知名旅游景點、景观分布在喀斯特石峰中,例如伏波山、象鼻山等,此类石峰的直径最小约为50m,最大可以达到200m。
1.2洞穴景观类
洞穴景观类也是桂林喀斯特景观中的重要类型,其主要就是喀斯特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目前桂林大约有500个洞穴得到了考察与测绘,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诸如芦笛、七星岩等一系列喀斯特洞穴,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观赏驻足。其中在峰林地貌区当中拥有大量大规模的典型洞穴,据测量每个洞穴平均长度大约为72m,还有七星岩等个别洞穴的长度在1km以上[1]。从洞穴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态等角度出发,脚洞、地下河型洞穴以及横向洞穴的数量相对较多,规模也相对较大。
1.3水体景观类
由于当地水系发达、流域众多,因此在长期侵蚀的可溶性岩下也出现了一类独特的喀斯特景观类型,即水体景观。其又可细分成喀斯特泉、喀斯特瀑布与湖泊这三大亚类。其中流出地表的承压地下水逐渐构成的泉水景观便是典型的喀斯特泉,例如兴安响水泉。喀斯特瀑布是指在喀斯特地区的河流、山溪在受到突然的地质作用的影响下演变形成的,如驰名中外的古东瀑布。而喀斯特湖泊则是因管道堰塞或是构造断陷等因素在溶蚀盆地、洼地当中形成的湖泊。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喀斯特景观,水体景观类喀斯特景观同时包括石山、江水等,在与倒影相互结合下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独特风光,并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一种旅游资源。
2.桂林喀斯特景观评价
2.1文化价值
桂林喀斯特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有考古专家通过长期对宝积岩、甑皮岩等史前文化遗址进行考察,发现早在三万年前在桂林便有古人类的生活、活动痕迹,这也为人们探究桂林地区的人类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而保存至今历史跨度超过1400年,总数量超过2000件的桂林摩崖石刻,其丰富多样的题材与内容也是人们研究桂林山水以及桂林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数百尊姿态万千的摩崖造像以及流传至今超过上千首咏赞桂林山水的诗词歌赋同样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2旅游价值
独特美丽的桂林喀斯特景观也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到此游览的各界名仕也为其增光添彩。除此之外,搭配姿态多样、造型独特的石峰与洞穴和当地美轮美奂的水体景色,质朴的村落民居,也成为广大游客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最佳去处。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当前有至少5个岩洞的年均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其中桂林芦笛岩的接待量最大,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基本在100万人次左右,由此也提高了当地经济效益[3]。村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自主休闲旅游等也纷纷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2.3科研价值
桂林喀斯特景观所具有的科研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从地质层面来看,桂林本身位于上古生代地层广泛发育的地区,其上部多为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在连续沉积下层位逐渐稳定,分布也更加集中,是研究喀斯特景观的一大绝佳地区。国内外先后有诸多专家人士和研究学者选择以桂林喀斯特景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在桂林喀斯特景区当中还生长着众多独特的植物群落,例如天然常绿阔叶林、阔叶落叶混交林等,在漓江等水域沿岸周围生长的植物群落等同样也是科研学者研究石灰岩山地植被以及各种残遗植被的重要切入点。
2.4美学价值
桂林喀斯特景观巨大的美学价值让其获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喀斯特景观具有千变万化的景观形象,集秀美、雄伟、奇险等诸多特点于一身,不仅如此,在桂林漓江等水域沿岸两侧的植被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此同时,在晴雨、大雾、朝晖、晚霞等映衬下景观颜色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一方面对景观的奇美进行了全面描写与充分诠释,另一方面人们在寄情于景的过程中,也为这一独特的桂林喀斯特景观赋予了全新的美学意境。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分类探究,并列举出相应的典型实例,指出桂林喀斯特景观具有极为丰富的科研价值、旅游价值、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因此在新时期下还需继续加大对桂林喀斯特景观的研究力度,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对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从而使得这一独特美丽的桂林喀斯特景观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 王爽,杨正华.喀斯特景观的空间识别探究[J].科技信息,2014(06):2-3.
[2] 熊康宁.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历史价值[N].中国建设报,2015-03-31(008).
[3] 龚克.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