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中旬,由南京市金陵中学主办的为期5天的2018汇文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简称汇文模联)有来自全国各地180余所中学的1200多名中学生参加了会议。
汇文模联创始于2011年,以“Hold the future(把握未来)”为口号,致力于培养具有思辨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世界公民。2016年起,从全国性模联转为国际性模联,并由每年一届改为每年在寒暑假各开一届,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0届,全国累计有6000多人次参与。
令人遗憾的是,笔者以“模拟联合国”并含“中学生”或“高中生”为题名检索中国知网所有期刊文献,检索到的结果为“3”。分别是《中外高中生举办中国首次模拟联合国大会》(消息报道)《美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介绍美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情况)《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发展近况研究》(虽然介绍了我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的情况,但发表于2012年,未涵盖近几年来该活动的新趋势、新进展、新认识)。
可見,学术界对当前我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的研究尚属空白。笔者结合自己对汇文模联的现场观察,与多位模拟联合国社团成员的深度访谈以及相关文献,对如何充分发挥我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的育人作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什么是中学生模拟联合国
2005年3月,我国首届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此后中学生模拟联合国(简称模联)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就民主、人权、粮食、健康、儿童、妇女、老龄化、艾滋病、原子能、气候变化、非殖民化、国际法和司法、海洋和海洋法、和平与安全、水等议题进行探讨。
中学生组成不同的团队,在会议主席团主持下,团队角色扮演“代表”不同国家的“外交官”,根据联合国活动的议事规则,就世界事务中的某个具体话题为本人所“代表”的国家发声,维护所“代表”国家的利益,展示所“代表”国家的形象,参与国际事务讨论,并接受“代表”其他国家的同学提问,通过演讲、辩论、磋商、协商,形成决议草案,并就决议草案进行表决。
模联活动不仅使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国际知识,还培养了同学们跨文化国际交际能力、沟通谈判能力、思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英语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了基础。中学生模联活动对负责相关会务、传递意向条、为“代表”提供方便的志愿者也有积极的育人作用。
二、如何发挥中学生模联的作用
1.设置模联选修课
模联选修课既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有中国特色。内容应包括讲解联合国词汇表达、梳理联合国基础知识、时下国际热门话题探讨、资料查阅整理方法、分小组话题讨论、演讲技巧培训、联合国大会流程讲解与辩论技巧培训、联合国正式文书培训、批判性逻辑思维培训、演说技巧培训与辩论综合培训、“中国系统”介绍等内容。
为了在模联活动演讲中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达,学生要学会利用金山词霸、有道翻译、谷歌翻译等查阅词汇;对联合国的发展历史、组织结构、主要成就及作用、历任领导等基础知识加以梳理,同时要关注联合国官方网站,及时了解联合国的最新动态。
此外,学生还要关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最近国际、国内时事热点;学会利用数据库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并掌握资料查阅整理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小组讨论话题,学会把握话题内容要点,并通过小组学习和团队协作提出解决方案;学会独立自信地进行演讲、游说、辩论和磋商。
学生不仅要熟悉模联会议规则、流程和细节,还要掌握辩论中每个环节的专业术语;通过训练,学会规范地进行文书写作;培养思辨精神、创新思维,阐述己方观点时论证要合理、推理要严谨、表达要清晰;了解“中国系统”的运行方式。
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动
如果第一课堂由教师主导,侧重“教”,第二课堂则应以学生为主,侧重“练”, 让学生自主“实战演练”。学校可组建模联学生社团,配备指导教师,提供活动场地和必要的活动经费,开展校内模联活动,进一步进行联合国词汇与表达训练、辩论技巧训练、谈判能力训练、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文书写作训练以及其他模联综合训练。
选拔模联活动表现优异的中学生,学校资助其参加寒暑假期间举办的全省、全国性的模联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众演讲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领导力、参政意识,并渗透妥协能力的培养。
3.创新模联活动形式
模联活动不只有英文会场,也要有中文会场,为英语表达能力不强的中学生参加模联活动提供方便。模联讨论的不只是国际话题,也要有国内热点话题。
从2014年开始,汇文模联推出了“中国系统”,目前已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和运行模式。“中国系统”模拟我国当前政治及社会环境、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流程,着眼于教育改革、企业改革、税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时下国内热点话题,模拟扮演各级政府机关、各类企业及事业单位、各阶层民众等不同类型主体,召开有中国特色的多会场会议体系,更贴近现实,更能激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精神、公民意识、创新思维。
中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因此中学生模联活动应大力推动中文会场、“中国系统”发展,进一步调动广大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