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拍照功能与网络社交让“街头摄影”成为一个热词。PDN中的一篇文章提到,#streetphotography#的标签在Instagram上的使用已超过4000万次。如何定义街头摄影,是以摄影师拍摄的过程还是主题?它又与纪实摄影如何区别?为何不少摄影师并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归为街头摄影,这里面有着怎樣的认知差异?在试图寻找答案时,我们发现对于街头摄影的理解与定义,似乎与街头摄影的照片一样多。
在街头,一些摄影师试图以无声无息来工作,快门最好静音,不打扰被摄对象。但威廉·克莱因在创作他的《纽约》时,会在街上喊叫,“每日新闻!每日新闻!”人们会惊讶地看着他的相机。最终,摄影师的个性以及他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定义着摄影师视觉的独特性。
恰巧,我这两天正在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本小书——科伦·麦凯恩《给青年作家的信》,虽说是给写作者的一些建议,但也是适用于摄影创作的真知灼见。里面有一篇《成为一台摄影机》的短文更是街头摄影的生动描述。我在这里直接摘抄了这篇文章,并选用了它的标题为文章标题,确有偷懒之念,无法更准确也是不争的事实。
成为一台摄影机。用“语言”为我们构建视觉。让我们身临其境。颜色、声音、图像。让我们感受那个时刻的脉搏。先是全景,然后专注于细节,再赋予这个细节生命。
假设你有几个可变焦镜头是很有用的招数。鱼眼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放大。缩小。扭曲。蜕化。分割。把自己想象成真的摄影机。找到可以同时用作镜片和快门的字词。这是你的意念之眼。
作家应该具备各种应变能聊天;即便你强迫自己成为不可变动的叙述者,你还是能四处溜达。我们的意识会玩杂技。尝试各种角度没有坏处。试着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试着用主角的视角,然后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有时旁观者是让一切都顺理成章的人。玩混搭。福克纳风、德里罗风。从现代走向过去,尝试未来风。寻找节奏。
这种摄影还与呈现方式相关。留意词语如何被呈现在稿纸上。换行断句是至关重要的。段落。间距。破折号。省略号。持续留意哪些词语,调试它们,钻研它们。从每一个角度,包罗万象。
最终——如果你持之以恒地充当摄影机和摄像师——你将听到合适的声音,并将看到合适的形式,你会发掘合适的结构,故事将自此展开。于是你会明白,你不仅仅是一系列动态的片段。你已领先机器数个光年。你已进入人类的内心世界。摄影机已消失,你开始真正地看见。
这篇文章里,比如一些作家的风格,福克纳风、德里罗风;比如段落。间距。破折号。省略号。毋需我多言,大家都会自动切换到与摄影相关的词汇。而这种观察、体验,并试图将自己看到、感知与想象的世界精准输出的努力与探索,是每个走上街头的摄影人完全可以感同身受的。
与写作能力一样,摄影能力代表着一个人思考的范围。街头是摄影人最好的练习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对街头当下发生的一切作出即时回应,从而试图理解自己内心无法确定的渴望,找寻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正如摄影师Martha Cooper所说,街头摄影是一场寻宝探险,照片是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