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富先生: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明确指出,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寿星,都很注重养生之道,在饮食养生方面,“饮食有节”这四个字特别重要。
暴饮暴食引起的肠胃疾病十分常见,所以《黄帝内经》又特别告诫:“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肠胃损伤之后,必然饮食减少,甚至“一顿吃伤,十顿喝汤”。由于营养不良,引起头昏眼花,疲倦乏力。如果反复损伤肠胃,身体就会消瘦,真是“贪得一时嘴,掉了一身肉”。由于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退,其他疾病也就跟着找麻烦了。“脾胃为后天之本”,要备加爱护,岂能随意损伤?!
暴饮暴食的危害很大,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特别是过年过节或三朋四友聚会,尤应克制自己,宋人娄居中有一句至理名言:“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民间的一些谚语也很生动:“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佳肴不过食,美酒不过量”。
有的人虽然并不暴饮暴食,但平时吃得过多,增加了胃肠的负担,久而久之,也会引起胃肠炎或溃疡病等。所以娄居中又分析说,若贪食务饱,淤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诸如食不下而上涌呕吐,或大便频数而泻,莫不由食物过伤,滋味太厚。
经常吃得过饱,不仅引起胃肠疾病,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抵抗力低下,还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对于平素肠胃虚弱的人,尤其有害。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就分析得很中肯:脾胃虚弱之人,过量进食,则肠胃更伤,影响水谷精气的吸收,以致正气虚弱,各种疾病就会接踵而来。
由此可见,暴饮暴食和平素进食过多,都会影响身体健康,引起许多疾病。食物不在于多,贵在能节,只有这样,才能“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人体正气充足,自然就“邪毒不能犯,疾病无由作”。
安富先生,现代的人特别讲究“口福”,吃得好,吃得多。这样一来,本想多享“口福”,但结果往往是惹来“口祸”。吃出疾病,吃出早衰,吃出短命。请你多向亲友宣传一个理念:“过食短命,节食寿长。”
多食者之所以短命,是因为多食使人多病。明代敖英在《东谷赘言》中说得明白,“多食之人有五患”:一是大便增多,二是小便增多,三是干扰睡眠,四是身体困重,五是食难消化。这里所说的“身体困重”,乃是因多食引起肥胖。
過量进食美味佳肴,导致热量过剩,多余的热量就会变成脂肪,沉积体内,使人肥胖,而肥胖又是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发病的温床。例如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古代医家早就发现此病与过多进食甘美食品所致肥胖有关,所谓“甘美肥胖,易患消渴”。
进食过量,寿命难长;进食限量,寿命延长,正如民间谚语所说:“每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现代动物实验也证明,饮食是否节制确与能否健康长寿密切相关。
美国有位科学家把200只猴子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实验。A组的100只猴子保证供食,任其大吃大喝;B组的100只猴子则限制供食,只能吃个七八分饱。10年以后,A组的猴子身体肥胖,动作迟缓,不仅患脂肪肝、胆石症、冠心病的多,而且死去的多达50只。B组的猴子仍然身材苗条,活跃蹦跳,生病的少,而且死去的只有12只。对比如此鲜明,充分证明了“过食短命,节食寿长”这个道理。
美国有8位科学家于1991—1993年在沙漠“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两年。由于环境恶劣,他们能够吃到的食物很少,两年的减食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4名男子的体重平均下降18%,4名女子的体重平均下降10%,8位科学家的血压平均下降20%,血糖平均下降30%,原来增高的胆固醇都完全降到正常。沃尔福教授说,他1993年走出沙漠以后,仍然继续坚持减少食量,因为这样有助于健康长寿。
适当减少食量,要从娃娃抓起。古代医家早有明训:“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进入青年,特别是中年以后,由于体力活动减少,如果进食过多,更易肥胖,大腹便便,不仅行动不便,而且易生病变,随着腰带的延长,早衰早亡的风险也就随之增长,所以说:“腰带愈长,寿命愈短。”
古今中外寿星的经验结晶几乎都有适当节食这一条。现代寿星张克济说得好:“要对饮食加以节制,量腹而为,既不要临盆大餐,也不要忍饥挨饿,以饥饱适中为宜。我青壮年时食量颇大,但也从不多吃、贪吃,总以七八分饱为度。”当然,节食不能简单从事,不能不满足人体必需营养。进食虽少,品种不能少,营养要高,关键就是一句话:“什么都吃,但要适量。”
这个适量,就是吃个七分饱、八分饱。进餐时,七八分饱还想吃,就离开饭桌,特别是面对美味佳肴,多少有点难受,难免有些遗憾。其实,这只是一个习惯,为了健康长寿,最初轻微饥饿一点,久而久之就成习惯,七八分饱就成自然,那时如果进食十分,饱食反而使你更加难受。
要想减肥防病,要想健康长寿,务必节食,绝不能敞开肚皮大吃特吃。在此送君四句话:“饮食有节少而精,身心健康少生病,七八分饱成习惯,减肥少病延寿命。”
安富先生,希望知道你对饮食养生的感悟。
致
礼
马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