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村 徽州深处,雅致的古典生活

2018-10-15 19:38王薇
旅游纵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云门碧山徽州

王薇

一位常年在外旅行的朋友说:“古徽州的代表元素,不仅是古城古镇,还有许多朴素的小村子,总是很容易让人想起‘天长地久那样的词句。”饮尽杯中茶,她再次郑重地对我说:“徽州有许多古村落值得你去走一趟,比如碧山村。”于是,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深秋时节,我约上好友,直奔碧山村,希望找到那种平缓而温润的生活节奏……

走进儿时的电影场景穿越时空的淡定和从容

碧山村位于古徽州六县之一的黄山市黟县境内,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集市)”之一,后因背倚黄山余脉碧山而得名碧山村。漫长岁月的人文积淀,给碧山村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存,如宋代私家园林“培筠园”遗址、明代私塾“耕读园”、清代古塔“云门塔”等。对于我来说,这里也是儿时记忆中的电影《小花》的外景地。那部影片采用了黑白与彩色对比的画面形式,还注意了低调与高调的色度对比,具有强烈绘画感,那一切似乎正体现了古徽州“黑瓦白墙”的美丽风情。刚踏进碧山村,就仿佛走进了儿时电影中的场景,有一种模糊的亲切感。放下行李后,我和好友迫不及待地借了自行车,直奔不远处的云门塔。骑行在乡间小路上,温柔的雨丝扑面而来,我俩似乎找到了当年读书时的感觉,耳畔回响起电影《小花》中婉转悠扬的插曲:“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云门塔建于1782年,远远望去,宋式六角形制的古塔端庄娴静,砖砌斗拱上有飞檐翘角,一座座小铁马悬挂在翘角上,静静地穿越了200多个春秋。塔高36.4米,内部为空心式,有折转阶梯,层层有门窗。

相传,清朝时,碧山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这里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福地。突然,有一天晚上,族长做了一个恶梦,梦见一个灾星即将降落碧山,不久就会山洪暴发,整个村庄将要遭受灭顶之灾。

村民们得知后,惶惶不可终日。恰好一位仙人路过,他说,只有在村南建造一座塔,塔高六层,塔形六棱,上塔顶的台阶要建于塔壁的夹壁内,开两个棱门,每个塔角挂上纯铜的铜铃,全村就可免灾。村民们马上开始修建。六层塔主体很快就建成了,可是塔顶太重,无法安装上去。后来一位老人家想出办法,用土来堆积一个两里多长的斜坡,用人工慢慢地把塔顶沿着斜坡推上去。可是不久后的一天晚上,突然一声巨响,全村人都跑出来看,塔已经沉下了一层。从此,云门塔就是现在看到的五层。

西边的斜阳,给古塔披上一层温暖的光晕,直到微风中传来阵阵清脆的铃声,我才发现斗拱之中还巧妙地隐藏着一些铜铃。伫立在古塔前,儿时电影里的云门塔,与眼前高大的身影逐渐重合。

返回村子的路上,我们遇见一位骑着摩托车的“鸭司令”。他喊着口令,指挥100多只列着方队的“鸭兵鸭将”,整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一颇具趣味的场景,让我们笑得差点把自行车骑到了沟里。进入村子,已是饭点,村民们都三五成群,端着饭碗在家门口或坐或站,边吃边聊,轻松洒脱;在一间老式理发店,我们看见店主正在不紧不慢地磨着刮脸刀,旁边几位村民坐在长条凳上拉家常;继续前行,目光穿过一扇半开的大门,我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木质烤火桶边取暖,悠闲地看电视,身后的八仙桌上方,挂着大大的“福”字,他的老伴笑盈盈地招呼我们进门……

更有意思的是,古巷兩旁的民居里,时不时还会传来一两句黄梅戏,抑扬顿挫的声调,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屏气凝神,侧耳倾听。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似乎时光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而古村就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记载了穿越时空的淡定和从容。当夜,我们在村里的小客栈安然入睡,第二天早早出门,漫步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道路两旁,那一座座古老的徽派建筑,从门楼到窗棂,从砖雕到木雕,无不彰显精湛华美的装饰工艺,每处细节都精雕细刻,图案千姿百态,人物栩栩如生。我们任由秋雨轻抚面颊,似乎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在感受着这种远离尘嚣、平缓温润的生活气息……

投身家乡文化事业的人把稻草变成艺术

碧山村支书得知我们的来意,为我们介绍了熟知当地历史文化的胡建新老师。胡老师给我们讲了碧山村的历史和文化,还介绍了村里的一位特殊人物——汪程龙。

据说数年前,汪程龙还在北京经营茶叶店,某天从老乡口中得知“村子的祠堂可能不行了”,立即赶回家乡,看到村里只剩下许多步履蹒跚的老人和年幼懵懂的孩子,住在那风雨飘摇的老房子里,整个村子似乎失去了生机,与他记忆中的美好相去甚远,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故乡恢复活力”,便义无反顾地关掉北京的店,投身于家乡建设。

说着,胡老师带我们走到了一个门口挂着“云门文化驻地”和“碧山青年公社”的地方,就见到了汪程龙。汪程龙说,他的团队正在积极发掘带有碧山元素的传统人文资源,把古街、古巷、古祠、古民居、古遗址与云门文化整合开发,抢救整理散落村头巷尾的民间口口相传的农谚、民歌、童谣,旨在打造属于碧山的农耕、民艺品牌,并寻找村里的老手艺工匠,开发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民艺。同时,他还帮助村民投建民宿设施,并组建了碧山村黄梅戏剧团。恰巧,当晚就有黄梅戏剧团的演出,于是晚饭后我们就早早地赶往礼堂。

表演还没开始,但礼堂里已经热闹非凡,村民们抱着孩子三三两两的拉家常,小孩子在座位之间奔跑嬉戏;几位外地游客在前排端坐,一本正经地等着听戏;舞台旁边,演员们忙着化妆、对戏,最有意思的是,有两个人在礼堂内打起了羽毛球……

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演出开始了。首先上台的是剧团的老团长,老人已经80多岁高龄,但身体硬朗,一招一式舞得有板有眼,一词一句唱得字正腔圆,引来阵阵掌声。随后,其他演员轮番上阵,让所有观众深深地沉浸在这场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盛宴中。演出结束后,汪程龙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大圣归来”主题稻草人展览。这些以电影《大圣归来》里的角色为参照物,依靠村里的“巧手”编织而成的稻草人形象趣味十足,有身披金色铠甲、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也有小白龙、猪八戒、江流儿、男女村民、山妖、 大魔王等形象。他说:“举办这个展览,我希望能够推动本地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传达一种环保观念,让大家知道通过灵巧手艺的转化,稻草也可以变成一种艺术品……”

寄托淡泊志趣的雅致建筑山村里的“醉美”书局

又一个晨曦里,胡老师带领我们拜访了村里的明代私塾“耕读园”。穿过门厅,就看见一个古朴的“美人靠”,这是徽州民宅中天井四周靠椅的雅称,左边有一池清水,条条锦鲤在其中自由游弋。胡老师告诉我,小院中的几棵桂花树、罗汉松已超过百岁“高龄”,但每到花期仍然幽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水池对面,就是课室,古黟人利用水光波映来改善课室的采光效果,这样的设计雅致而又不失实用性,非常符合耕读园简朴清新的风格,也蕴含着当年主人饱读诗书、淡薄名利的志向。我信步而行,绕过课室,发现里面还有一座小菜园,几棵形状怪异的小树,陪伴着遍地生长的绿色蔬菜。菜园不远处就是耕读园外墙,望着墙上那些斑驳岁月的痕迹,我不由地想到,数百年前那些莘莘学子在此伏案苦读,累了是不是也会来到菜园里,对着外墙默默思索呢?

接下来,胡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另一座雅致建筑——建于南宋的培筠园。“培筠”二字的意思,是培养翠竹一般清正廉洁、宁折不屈的情操。南宋时期,徽商尚未萌芽,在寸土寸金的古徽州建这座松青竹翠、塘清泉泻、山秀洞幽的园林,暗含了当时主人的志趣——在那君昏臣奸、江河日下的年代里洁身自好,于偏远之处,为自己营造一处恬淡雅致的安身立命之所。

胡老师这位常年致力于研究碧山历史文化的老人,恨不得把碧山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展示给我们,于是告别了培筠园,他又决定带我们去看看章山题壁。我们也是兴致盎然地跟随,冒着小雨,很快就来到几公里外的题壁前。

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谷雨那天,本地的“汪氏12乡贤”一起游览遵孝寺,兴之所致,欣然题词,留下了一座高10米、宽5米题词刻石,这就是章山题壁。这座题壁共有楷书166字,每字高20厘米,題壁下部还有一些佛经石刻,但因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据史书记载,章山题壁东侧,有建于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的遵孝寺,相传“有三千僧众”,终年香火旺盛,但在明朝年间,整个寺庙毁于大火,如今留给我们的,仅有一些依稀残存的墙垣、砖石。

回来的路上,雨点变得细密起来。只见在一座古桥上,有一对打着红伞的情侣,在品读着碧山古村小雨的味道。古桥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桥下流水潺潺,与岸边的徽式建筑和深秋的红叶,绘成秋日的私语,看得人如痴如醉。

我们回到村里,游荡在古村内,享受着慢节奏的生活,恰巧发现一个“碧山书局”的牌匾,我心想正好进去读书,顺便躲雨,一进门,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是一座古祠堂改建的书局,中间是一个敞亮的天井,对面有一长条石几,搁置着一些花木盆景,周围贴墙放着高大的书架,摆满各种书籍。雨水顺着天井流成丝线,空气中飘着淡淡的书香。一位年轻妈妈给孩子读少儿图书,孩子却跑到屋檐下接雨水,对雨滴的好奇超过对图书的兴趣;一位带着老花镜的大娘,坐在角落里一字一句地读着基辛格的名著《重建的世界》……书局一楼主要是徽州和碧山文化、乡村建设、徽派建筑的古旧书籍,另有少量建筑、设计等书籍;二楼主要陈列外文图书。在这里可以饮一杯咖啡,临窗听雨,慢慢品读,还可以凭栏远眺,村外的云门塔,以及远处雄壮连绵的黄山山脉,尽可收入眼中。

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唯美书局里,我们再一次挪不动脚步,不可自拔地沉醉于清幽的雅趣之中……

猜你喜欢
云门碧山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云门酱酒一炮双响斩获韩国两项白酒大奖
徽州绿荫
云门陈酿酒荣获『部优银杯奖』36周年纪念发布会举行
夜来碧山书院练字抒怀
浙东唐诗之路之上的明珠
碧山春寒(七绝)
两种方法体验碧山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