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玲,张 建
1.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外科学(肝胆外科),贵州 贵阳 550001;
2.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贵州 贵阳 550001
患者男性,52岁,有1年多右上腹痛病史,外院行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胆囊结石,现因右上腹痛复发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墨菲氏征(-),肝、脾未扪及肿大,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上腹部CT检查示:胆囊底部高密度影。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0.61×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65%。生化全套示:总胆汁酸18.7 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30.6 nmol/L。凝血功能、感染标志物、胸片及心电图等未见明显异常。
手术治疗: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麻后常规三孔法,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清楚,胆囊大小约8 cm×3 cm,解剖胆囊三角游离出胆囊动脉后上支远端切断,游离胆囊管,见胆囊管后旋开口,距胆总管0.8 cm用生物夹夹闭后切断,将胆囊从胆囊床上剥离,胆囊床电凝止血,清点纱布无误后取出胆囊,缝合切口,术后查胆囊,壁厚约0.3 cm,胆囊管内约0.5 cm的结节样肿物,增厚、质韧,胆汁为白色半黏稠膏状,因故障原因未能进行冰冻病检,其后将胆囊管肿物及胆囊送病检。病理学检查提示(胆囊管)颗粒细胞瘤,其切片见图1。
图 1 胆囊管颗粒细胞瘤病理图片Fig. 1 Gallbladder ductal granulosa cell tumor pathology picture查阅大量文献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病情,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再次行手术治疗,故于2017年9月26日行胆囊管残端切除术、肝门部软组织及淋巴结清扫术。术前全腹CT检查未见肿瘤转移,其CT图片见图2。
图 2 第1次术后全腹CT检查Fig. 2 First postoperative whole abdominal CT examination
手术过程如下:患者平卧位,全麻后常规消毒铺巾,沿右肋缘下切口逐层入腹,腹腔内未见转移灶、腹水,肝脏色、质正常,见十二指肠与胆囊床粘连,分离粘连,打开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胆总管,取下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生物夹,胆囊动脉近端结扎并缝扎,胆囊管残端约1.5 cm长,其质地韧,分离至正常组织,紧贴肝总管将其切除,继续骨骼化胆管,门静脉旁见一大小约1 cm×1 cm×2 cm肿大淋巴结,质软,将其清扫一并送检,于小网膜孔放置引流管,经腹壁另打孔引出,检查器械纱布无误后关腹。骨骼化后胆管见图3。
图 3 术中骨骼化后胆管Fig. 3 Intraoperative skeletal bile duct术后予抗炎、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病理检查示:(胆囊管残留)管壁见纤维组织增生,未见明显的肿瘤结构;(门静脉旁)淋巴结窦组织细胞增生。与病理科联系后,考虑两次标本均为良性性质,故未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神经软组织的肿瘤,1984年首次被报道,之后被命名为肌母细胞瘤[1]。GCT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中,多发生在40~50岁,男女均可发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大部分GCT通常表现为小而边界不清的孤立性无痛性结节,10%~l5%的病例为多发性[2]。本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如头颈部、口腔、呼吸道、乳腺、胃肠道、女性生殖系统、平滑肌及横纹肌等[3-9]。
大多数GCT多为良性,Pérez-González等[10]首次报道了恶性颗粒细胞瘤,其诊断标准存在争议。目前认为诊断标准可分为:① 肿瘤中出现坏死;② 肿瘤中出现梭形肿瘤细胞;③ 细胞核增大呈空泡状及有明显核仁;④ 核分裂象增多;⑤ 核浆比增大,N∶C>2∶l;⑥ 细胞具有多形性。如符合上述3条或3条以上标准诊断为恶性颗粒细胞瘤;如符合1或2条标准诊断为不典型颗粒细胞瘤;如仅出现局灶细胞多形性,但不符合上述其他标准则为良性颗粒细胞瘤[11]。因此,恶性颗粒细胞瘤虽十分罕见,但恶性程度高,转移后生存率较低。
本疾病发生于胆道,是一种罕见的发病部位,有右上腹痛症状,经文献复习后,可见分布在胆囊管、肝管、胆总管汇合区及其附近[12],在胆道分布的为30例[13],其中胆囊管的发生率为28%[14],其症状与解剖位置有一定的联系,如症状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或其他的胆道梗阻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提示肿瘤来源,光镜下瘤组织边界欠清,常向周围组织生长,呈嗜酸性颗粒状[14]。目前尚未有胆囊管恶性颗粒细胞瘤的文献报道,通常建议随诊,定期复查。但有文献指出,复发原因考虑与未完全切除病灶有关[15]。鉴于此,该患者在第1次行LC时因胆囊管后旋开口,残端保留过长,肿瘤未予全部切除,为避免发生复发或癌变,故决定再次行手术切除。而第2次病检切缘阴性。对于此类患者预后,相关文献也指出,切除后绝大多数可治愈,此后应积极随访并嘱该患者定期监测,动态观察是否复发或癌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