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 王永柏 杨丹
儿童情绪障碍是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在国外居第二位, 在国内居第三位[1], 并呈增加趋势。儿童情绪障碍指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儿童发育和境遇有关的一组心理问题, 如焦虑、恐怖、抑郁和强迫[2]。本研究拟通过CD-RISC、EMBU对住院治疗的儿童情绪障碍患儿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心理弹性、父母养育方式及其关系, 为防治儿童情绪障碍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科住院的65例儿童情绪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 女31例。纳入标准: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诊断为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年龄12~18岁, 父母健在, 未离婚。排除标准:患儿合并精神发育迟滞、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和滥用、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躯体残疾。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 由2名主治医师以上精神科医师做出诊断并决定入组, 告知患儿及父母测试目的, 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后开始测试, 入组后1周内完成测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儿的心理弹性状况, 分析儿童情绪障碍心理弹性量表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CD-RISC由Connor和Davidson编制, 中文版由于肖楠等[3]修订, 分为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3个维度组成, 总分0~100分, 分数越高, 心理调控能力越强。EMBU由岳冬梅等[4]修订。中文版共66个项目, 由被试凭记忆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进行评价。评分1~4分, 1分:从不;2分:偶尔;3分:经常;4分:总是。共归纳为6个父亲因子和5 个母亲因子, 评分越高, 代表父母使用该种教养方式的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理弹性状况 心理弹性各维度平均分中, 坚韧性最高, 力量性居中, 乐观性最低。见表1。
2.2 儿童情绪障碍心理弹性量表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 心理弹性量表总分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呈负相关(r=-0.374、-0.260、-0.328、-0.157, P<0.05), 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偏爱呈正相关 (r=0.578、 0.273, P<0.05), 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偏爱呈正相关 (r=0.523、0.243, P<0.05), 与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呈负相关(r=-0.213、-0.498、-0.260, P<0.05)。见表 2。
表1 65例患儿心理弹性评分情况(±s, 分)
表1 65例患儿心理弹性评分情况(±s, 分)
项目 题项 总平均分 每题平均分坚韧性 13 33.21±7.57 2.55力量性 8 13.16±3.08 1.64乐观性 4 6.02±1.91 1.51心理弹性 25 52.31±11.68 2.09
表2 儿童情绪障碍心理弹性量表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心理弹性各维度平均分坚韧性最高,力量性居中 , 乐观性最低 , 显示[5]:力量性最高 , 坚韧性居中, 乐观性最低, 说明处于情绪障碍的儿童虽然坚韧不屈,但乐观性, 力量性不足。文一等[6]研究显示;情绪障碍女童心理弹性量表总分高于男性, 可能是由于女童生理发育较早, 心理较男童更成熟;此外, 来自于专科门诊、综合医院门诊及心理咨询门诊的研究显示, 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就诊人数及情绪障碍人数逐渐增多[7], 性别差异明显[4]。
本研究对儿童情绪障碍患儿心理弹性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性研究显示, 与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P<0.05)。说明父母良好的养育方式可以为子女提供温和、宽松、关注度较高的家庭氛围, 有助于提高子女的心理弹性。相反, 情绪障碍患儿的父母存在管教过严、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和保护过多, 而关心理解和支持不够等消极的养育方式,导致儿童情绪障碍患儿行为问题增多[8]。对于留守儿童这种极端缺少父母心理及生活上照料情况, 可能是导致其发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9],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不如非留守儿童[10], 所以, 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儿童心理弹性。
患儿心理弹性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呈负相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对子女惩罚, 严厉, 过分干涉, 拒绝与否认导致子女处于紧张和焦虑情绪中, 心境低落, 缺乏成就感, 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自信心差, 易自责, 更易导致心理弹性下降。吴丹丹等[11]研究发现, 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主要呈现为父母低情感温暖, 高拒绝, 否认的特征, 且具有消极互动等特点。
总之, 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是引起情绪障碍的原因, 而良好、适度的父母养育方式可以减轻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焦虑,提高心理弹性, 促进心理调整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