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丽
哺乳期是开始哺乳到停止哺乳的这段时间。传统观念认为哺乳期能有助于避孕,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哺乳期妇女的身体状态得到改善, 排卵时间逐渐提前, 研究指出产后2个月内就可以恢复排卵, 这就造成部分妇女发生计划外怀孕现象[1]。流产作为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方法多样, 如药物、手术等。如何选择安全的流产措施至关重要[2]。本文拟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哺乳期妊娠流产患者, 分析药物流产联合负压吸宫术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哺乳期妊娠流产患者6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29.35±5.43)岁, 平均停经天数(41.23±7.42)d。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0.14±6.25)岁, 平均停经天数(42.36±7.58)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B超证实为宫内妊娠且2 cm<孕囊<5 cm;②无药物及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恶性心律失常、恶性肿瘤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负压吸宫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药物流产。术前3 d顿服米非司酮100 mg,手术当天清晨口服米索前列醇0.6 mg, 2 h 后行负压吸宫术。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指标包括完全流产率(孕囊完整排出, 阴道出血少)、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宫颈粘连、子宫感染、子宫穿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完全流产率100.0%(30/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26/30), 术中出血量(18.35±2.37)ml和术后阴道流血时间(5.24±1.26)d均优于对照组的(34.26±4.69)ml和(7.82±2.3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注 :与对照组比较 , aP<0.05
组别 例数 完全流产率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阴道流血时间(d)研究组 30 100.0a 18.35±2.37a 5.24±1.26a对照组 30 86.7 34.26±4.69 7.82±2.39 χ2/t 4.29 16.58 5.23 P<0.05 <0.05 <0.05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
米非司酮是一种受体水平竞争性孕酮拮抗剂, 能与孕酮受体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 使子宫处于兴奋状态, 出现宫缩, 引发足够的子宫活性, 常用于抗早孕、催经止孕、胎死宫内引产手术中。米索前列醇具有E类前列腺素的药理活性,可软化宫颈、使宫颈纤维的胶原降解, 增强子宫张力和宫内压, 使宫缩和宫颈扩张同时进行[3]。
负压吸宫术在流产手术中经常使用, 主要目的是将胚胎组织吸净, 是一种安全的终止早期妊娠方法。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常用于中止早孕, 但是上述药物联合负压吸宫术在哺乳期妊娠流产妇女中的研究较少, 为此本文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诊断为哺乳期妊娠流产患者, 给予研究组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 同时配伍负压吸宫术[4]。
通过研究发现, 研究组患者的完全流产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 术中出血量(18.35±2.37)ml和术后阴道流血时间(5.24±1.26)d均优于对照组的(34.26±4.69)ml和(7.82±2.3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通过联合治疗, 可以减少手术中患者的出血量。同样有研究指出负压吸宫术可以避免药物流产后的过量出血、出血时间过长的发生[5-8]。同时本文还发现,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通过加用药物后,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联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9,10]。
综上所述, 药物流产联合负压吸宫术可以提高哺乳期妊娠妇女的流产率, 同时减少手术中出血量, 缩短术后出血时间, 临床使用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对于哺乳期妇女, 应该加强哺乳期保健, 做好避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