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10-15 07:57陶德馨周红梅张莹张艳伟刘恒飞吴玉婷
中国水运 2018年10期
关键词:航运导师人才

陶德馨,周红梅,张莹,张艳伟,刘恒飞,吴玉婷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1 武汉航运人才现状与问题

湖北武汉航运研发与教育能力突出,船舶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全国领先,内河船舶、特种船舶及其配套设备研发设计能力名列前茅,但由于企业自身培养人才的能力限制,企业中人才成长速度缓慢;院校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滞后,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航运经济景气度不高,行业中教育资源分散,亟待整合等原因,各层次航运人才短缺、人才流失问题仍是武汉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的短板之一。

长江航运人才培养出现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就此问题作了研究。张瑜[1]等人针对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实际,提出各类各层次航运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具体对策。李远[2]总结我国高校在航运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和可借鉴之经验,对航运相关服务产业和人才培养提出自己的建议。瞿群臻[3]等人通过总结现有跨学科合作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跨学科合作下创业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赖永胜[4]对我国航运人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目标、体系、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对策建议。于杰[5]等人提出探索“国内-海外”联合培养模式等方法。

如前所述,在当今互联网经济、信息化技术与航运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现代航运服务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航运人才特别是高层次航运复合型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航运中心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航运复合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2 武汉航运复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

根据航运发展背景、人才现状,资源条件、需求矛盾等分析,借鉴全国其他地方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武汉航运复合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为:以武汉航运中心发展定位为目标,以航运人才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为导向,在摸清港航企事业单位人才现状、存在困难、国内外可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将武汉航运教育、航运管理和航运服务的资源优势转化人才培养优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从企业、高校 、行业三方面入手,提出因势利导提升长江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设想和解决方案,为打造长江航运人才培育高地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为:创新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速度和培养质量;整合政产学研优质教育资源,构建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3 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港航企事业单位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团队建设

针对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企事业单位主要人才问题和人才需求,可重点培养的人才类型包括:港口技术与经营、航运经营、航运经纪(包括船代、货代)、航运金融保险、船舶经纪、海事安全、海事法律、船舶驾驶和轮机管理、智能港航、航运业管理等多类人才,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航运人才需求应区分培养。航运复合型人才企业培养模式的思路是:个人和团队分类培养。可以针对个人培养,成为航运复合型人才,也可以组建团队,培养团队具备高水平的复合航运服务能力。因此,培养模式可分为个人专业提升型和复合型团队建设型两大类,其中个人专业提升型主要通过在职人员非学历教育来实现。

3.1.1 非学历教育:专业提升型培养模式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航运人才需求,在职非学历教育可分为四种类型,即高管研修班、定向知识拓展专修班、企业内训学习班和知识拓展型公开课等。

(1)高管研修班。高管研修班培养对象可定位为航运业高管及港航、海事主管部门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航运企事业单位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决策者和政府部门相关管理干部。培养目标旨在使学员全方位熟悉航运业相关业务,包括港口、航运、航运金融保险、海事检验及技术、海事法律、船舶与航运经纪等业务的基础知识,通过课程学习把握最新航运市场动态,包括航运基本市场及船舶修造、船舶交易、航运金融保险、海事检验及海事法律咨询等派生市场的最新发展态势,为航运业战略决策提供根本理念和思维模式,为航运业经营管理和行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定向知识拓展专修班。针对航运业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需求,采取定向知识拓展培训模式,面向港口、航运、航运金融保险、海事法律、海事安全领域在职人员,培养航运业急需的专门人才。知识拓展专修班的培养目标,旨在为航运业相关领域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使学员既要懂实际操作技术,又要懂航运经济和管理,既熟知中国国情,又要了解国际航运惯例、国际海事公约。

(3)企业内训学习班。企业内训学习班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或骨干人员业务素质提升需要,面向航运业各领域企事业单位中层管理、技术骨干,通过中短期强化专业领域学习,使学员在较短时内具备较强的航运专业领域技术或者管理技能。以企业内训师或有专长的高管人员为主,以外聘实战型讲师为辅,采用在企业(事业)单位授课模式,学习周期可设定一周(脱产)、一个月或三个月(利用双休日)。

(4)知识拓展型公开课。知识拓展型公开课是提升航运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专业技能的一种灵活的补充形式。面向航运业各领域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技术骨干人员,通过网络公开课或开放式社会大讲堂方式,拓展视野,传授专业知识,结合丰富案例,将专业知识与行业技能相结合,旨在系统延伸、强化在职人员的专业领域学习,避免“碎片化”,着力提升学员在航运核心专业领域。

3.1.2 面向业务拓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团队建设

复合型专业团队是围绕行业创新发展或企业业务拓展需要而建立的由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或功能复合型工作机构。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各自明确的专业背景,术有专攻,组建成的复合型航运专业团队成员之间,通过知识互补、技术互补、资源互补,将具备解决交叉领域技术难题的攻关能力,从而达到推进行业创新发展或企业业务拓展的目的。

复合型专业团队培养模式主要有企业自建型和行业推动型两种模式:

(1)企业自建型复合型专业团队。根据航运业不同领域的特点和企业业务拓展需要,可分别开展差异化专业培训,组建复合型航运专业团队。比如海事局,可分别培养航运安全人才、船舶检验人才、海事法规人才,组建海事安全管理团队;港口可分别培养港口装卸技术、港口调度、港口智能化、港口物流、港口通关服务人才,组建港口管理团队。

(2)行业推动型复合型专业团队。根据航运业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创新发展需要,由行业出面组织,通过组建复合型专业团队来推进跨部门、跨企业、跨专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例如,针对武汉多个造船企业,培养专门的船舶设计、船舶工艺、船舶信息化、船舶检验、船舶建造与机电设备安装一体化人才,同时针对未来智能船运营趋势,培养智能船建造人才、组建复合型造船专业团队,并借助相关协同创新平台,在不同船企、院校、设计院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共享复合型专业团队的技术成果和经验。

3.2 航运大专院校学科交叉型培养模式

目前航运专业人才主要来源渠道是各类院校,应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加大航运人才的培养力度。因此,对于航运院校来说,完善航运学科体系建设、提升航运教育办学层次、优化航运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成为重中之重。针对目前高层次、复合型航运人才不足现状,在坚持国家办学为主的原则下,努力建立多元化航运教育体系,创新发展学科交叉型培养模式。

针对不同学历的航运大专院校学生,学科交叉型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本科生进行的专业知识拓展型培养模式;另一部分是针对研究生进行的学科交叉型培养模式。

3.2.1 专业知识拓展型本科生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在原有专业设置格局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设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复合型专业方向或辅修第二专业学位等方式,以扩展学科的专业面,达到培养复合型本科生的目的。

根据各院系的不同条件,它可采取以下四种方案:在主修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中,规定设置不同学科的课程;在主修专业的选修课中,开设跨学科课程;在主修专业中设立复合型专业方向;培养“航运+型”双学位本科生。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使专业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尽快地了解学科交叉课程学习,尽快地参与科研活动,大专院校可在一、二年级复合型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由学院学工办、教学办、行政办组成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主管部门,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工作小组,推进落实本科导师工作制度。

3.2.2 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进行学科交叉,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做法,针对航运金融、航运法律人才短缺问题,可以在航运专业试点“航运+金融”、“航运+法律”等专业研究生,以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为出发点,来保障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把交叉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的管理融为一体,把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相结合,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氛围。同时进行交叉学科学位标准的改革和行政管理的创新,消除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并将交叉学科管理纳入学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平台,以此为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提供服务。校方要鼓励导师跨专业招生、鼓励学生跨专业报考,入学形式包括推荐免试和全国统一考试。

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不同于与普通研究生培养,从导师遴选、实验室建设、学习课程设置,到论文选题、写作和学位授予,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才能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一般是双导师或导师组共同培养,导师首先必须具备申请交叉学科导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次,导师队伍中必须确立一位主导师,其他导师处于辅助位置。再次,交叉学科教师队伍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团队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权责明晰,绩效奖励分配制度完善,同时还保留有一定比例的科研流动人员。

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需要与导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或研究项目相结合,要求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3.3 就业指导与校企合作培养

学校应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和专业之间的差异,充分利用复合型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校外导师进行不同的就业引导,进行针对性就业辅导。学校和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搭建院校就业指导平台,除此之外,校方还可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扩宽就业渠道,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

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扩宽就业渠道。注重加强与港航企业的交流合作,方便毕业生到主流行业就业。利用行业的传统优势,推荐学科交叉型专业同步就业。院校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加强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推介。

航运大专院校要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提供各类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与航运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校企研究具体课题项目,实行企业定向培养。

4 结语

随着航运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航运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航运市场需求,港航企业作为航运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需求方,必须把员工素质提升和高层次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放在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突出位置,增强对人才培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担负起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高校必须深化航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转变培养理念,全面提升航运及相关专业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适用性,为航运中心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航运复合型人才后备力量。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应整合政、产、学、研的相关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政府推动,行业主导,企业、院校为主体的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企业、高校、行业三方面均应为长江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积极改革,探索实施新型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建航运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打造新时期长江航运人才高地,加快培育复合型航运人才队伍,提升港航企事业单位技术、管理人员和航运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补齐武汉高端航运服务业短板,增强航运产业集聚力和竞争力,为把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成为具备全要素配置能力的国际化航运服务枢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航运导师人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人才云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V eraW an g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