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有灵

2018-10-14 17:22蔡雅迪
福建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伯父梨园身影

蔡雅迪

家乡的鑼鼓声虽至今兴盛不辍,然重温暌违已久的乡土野腔高甲戏,已是十年之后。

从漳州赶回石狮,正好遇上演出。高甲戏通常就在庙宇、祠堂或野台之上表演,名曰酬神,实则聚集村内男女老幼,共享数日之乐,同饱眼耳口之福也。回忆童年,戏台子就搭在自家门外,开演之时,每以锣鼓聚众。站在窗边就可听见胡琴、单皮鼓、堂鼓、大锣等催场的声音,大有“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绮罗管弦鸣”一般承平日久之况味。这些高亢的锣鼓,就这样回旋在红砖古厝高高扬起的燕尾脊上,一路跋扈,直至消散于深夜。

小时,搬着板凳、踩着叮当响的月光就去看戏,实则是凑热闹的。尽管台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图的也不过是台下的小摊贩:豆腐脑、炸菜粿、水煎包、煮馄饨,小桌子一排连一排;还有卖荧光棒、拨浪鼓儿、小糖人儿的……那时,伯父常带我买牛肉羹去:一对老夫妇推着铁车子就来了,碗里生粉、醋和姜都放得多,另加入食盐、少许味精、小苏打、碎葱花,配合着一派团团而上、生香活意的热气端上桌,只见透明鲜白的浓汤上是红棕色的挤挤挨挨的牛肉,配上零星的葱绿、碧青的蒜末以及漂浮着的“细若游丝”的姜黄色,煞是好看哩。用调羹一下一下舀着吃,只觉得汤汁稠密咸鲜,牛肉香而不腻。朗朗圆月之下,只一盏昏灯、几粒飞虫、一长一幼两道影子罢了。末了,这俩身影便相偕而缓归。伯父小时因贪玩而炸掉了食指,那牵着我的厚实温暖的手便愈显宽大了。如今,再回想起戏台子下的牛肉羹时竟总能嗅出高草飞虫、昏灯鼓声和当时明月那遥远而鲜活的“味道”来。

仅是几年光景,伯父却因故早逝,尚未明白死亡的含义,我已不眠不食地悲痛。那空了一处手指的手掌,微温犹存,于是我只能在回忆中泥足深陷,内心流动着说不清的惶恐。随后几年,家门口的戏台也拆了。原本尚能睹物思人念物是人非,如今却是满目狼藉叹无可忆了。我便一人跑到戏台旧址前,将伯父的身影、牛肉羹的味道、戏曲锣鼓和当时明月一一认取。霎时间,只感到浩浩时光流逝而去,恍恍惚惚间我终于与内心恐惧素面相对:怕往事虚幻不实,怕生生死死无常。

在悲伤的裹挟下,我离乡求学,常年如浮萍飘散在外,身影单薄……此番回乡,这个茕茕然的身影仍显得有几分情怯。

回家的这几日,村南的新台子一连上演了两场戏,其一便是《武松杀嫂》。特地在开演前到场,当时正夕阳晻暖,天际莹澈,一轮新月已挂在天边,也等待开场似的。我正好赶上了戏班子开场前设桌祭神:一张干净的正八仙桌,系上了一块桌彩。桌上供有五谷、六斋和花瓶。八仙桌旁分别用两块琴椅放着刚宰杀的全猪、全羊、鸡公等大牲。橘柚溢芬,荔枝传香,梨园弟子和霜摘黄花、带霜烹紫蟹,好不热闹。我出了神地看着这个大排场,竟感动得直欲流泪,心想,原来梨园开演前还有这样繁缛庄重的祭祀典礼……可这典礼分明透露着令人神往的烟火人气、凡俗生活的快活呀。

胡想间,戏便开演了,那老武将出场,和着节拍,昂然走七步,定住,转头,面向观众,眼睛一瞪,亮相。一连串动作,真干净利落,风度逼人也!接着用手一捧胸前长白胡子,周身一震,声如裂帛:“啊呀——”我意外地喜欢这响遏晴空的腔调!也许是命运的残酷还未曾磨平我骨子里极原始、极狂野的那种凭将一腔热肝脏,烈作三江沸春水的情怀吧。当天的戏服也令人难忘:那青罗袍子就在武松吟唱舞将时飘开来,露出红里子,那玉色裤管里则露出玫瑰紫里子,踢蹬得满台灰尘飞扬,叫人目眩。高甲戏出身草莽而特有的一股大气恢弘、生猛激昂的英雄气就这样扑面而来。这是失落已久的精神吗?我想,那是义无反顾、石破天惊、怒发冲冠的精神。

另一场则是吸收借鉴了缠绵悱恻的梨园戏的《陈三五娘》,是男女私奔的爱情故事。那天的女主角有着无限旖旎,只见她风姿婉态,面似芙蕖,两眼蔓延的红脂粉便是花蕊。原来这花蕊是鲜亮的虾子红,连周围空气也被洇染,真真疼煞人也!于儿女传情之处,亦颇多蕴藉:脉脉含情目在对你倾诉衷肠,而那直扫入鬓角的眼尾却透露出一副风情,颇有点意思,绝没有圣女的刚烈;似蹙非蹙的眉间可怜生、似滴未滴的眼波风韵存;那纤纤素手姿势如云,兰花指、佛手指、观音指、半拳指变幻,是撩拨的意思,而这撩拨又是无色的胭脂红,似有若无,牵丝攀藤,而又无计可施的样子;她的唱腔幽咽不尽,像婉转的红月亮,潮湿,带着三月烟花的清味,仿佛是一个女人对男人绵里藏针般极其温婉而决绝的争取;梳起的“大头”精美异常:额前贴片子、脑后绾发髻,垂下三绺长发,定然要两小绺在胸前,一大绺在身后,叫作“线尾子”,头上戴的头面,正中上方是“蝴蝶顶花”,“腰箍”则扣在发髻中腰,两边是成对的“六角花”“串蝴蝶”,下角是“泡子”,头上流苏就在蹀步、七步颠、卧鱼等繁复身段里微微摇动,直让人想起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来……眼底不禁泛起一片湿意,模糊间看见陈三和五娘乘船私奔到泉州时的光景:月光映水、画舫凌波,鸳鸯交颈、你侬我侬。灯影纱红透的艳迹中透露着“爱煞你哩”的一片闲情。

经过两场戏的洗礼,那个近乡情更怯的身影突然发现梨园是有灵性的,而这瞬间的感化便使之收获了生活的勇气:与家乡梨园——高甲戏有关的一切,台下闹市、台前繁复的祭祀、台上流光溢彩的华服、戏文里的沸腾豪情与缠绵爱意,这些欢悦的细节、饱满的享受、热闹的追逐、情感的表达,实际上都是郁勃翁茂的生命热情对虚无的生存困境发出的挑战。这种反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因为梨园不是未发觉生命的虚无,其实,在它火炽、明朗的色彩里早已经潜伏着“必定散场”的人生暗喻。你看那水袖分明染尽了红尘,数声叹息也掩埋于衣香鬓影中,隔世经年的梦境一再搬上舞台,恨只恨满座衣冠无相忆,有多繁华就有多凋败……也正因为如此,梨园对生命的昂扬积极,就不是肤浅盲目的鸵鸟式乐观,而是像释迦牟尼大雄宝殿上的题字“勇猛精进”、古诗中“努力加餐饭”所说的一般,是直面虚无后的觉醒:生命不应卑微绝望地生存,要努力对抗宿命。这样的反抗,终使我在与那个将自我生命推向终结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中,发现了隐藏在不断毁灭的个体生命背后生生不息、不可摧毁的生存意志,这就是一个小生命本身的伟大和骄傲吧。

于是,故乡梨园就在这样的景况中显示出灵性!

戏散了,伯父远去了,剩下的这个身影终于明白,生命即使孤独脆弱,也依然能够孑然一身地承担起一个大宇宙。

责任编辑 陈美者

猜你喜欢
伯父梨园身影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梨园”演变考述
最美身影
梨园逐梦人
“五老”身影
借给伯父一百元
我们的身影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