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探析

2018-10-13 07:40郑晓娟
青年时代 2018年26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品牌化大学生

郑晓娟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大学生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树立和宣传学校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多样,成果丰富,但也存在组织涣散、管理不力,品牌化建设薄弱等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如何将现成的志愿服务品牌化是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对推进志愿服务深入发展进行总结部署。“品牌化”一直是各项志愿服务追求的目标,也是志愿服务制度化、长效化、价值性、高效率的基础。关于志愿服务的品牌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较为广泛接受的是“根据服务主体的优势及特色,结合社会需求,提供专项化、特征化的服务,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在群众中得到认可,使之具备特有性、价值性、长期性、认知性的一种识别系统总称”。创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不仅有助于推进志愿服务长效化和高效率的发展,同时对于志愿者自身的成长有重要意义,提高志愿者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实现志愿服务和自身成长共同发展,也是高校树立良好形象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鲜明地体现出高校的特色。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面临的困境

1.品牌的定位不准确

志愿服务的品牌化需要个性化和独特化并且可实施性强来进行创建及打造,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的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品牌意识薄弱,志愿者的自我认识不足,志愿服务的项目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缺乏本校或者本专业的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很难树立起来。

2.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不足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成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第一,培训不专业。例如,在服务前我们有些志愿服务工作的培训主要是学长学姐来完成的,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培训。第二,在服务中,高年级的志愿者服务能力强于低年级志愿者,低年级志愿者的数量又远远高于高年级志愿者,而且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这种高低年级志愿者人数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高低年级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少,这就导致志愿服务队整体的服务水平无法有效提升。

3.服务内容与专业匹配度不高,志愿者个人能力提高不理想

通过采访和访谈,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在志愿服务中个人能力的提高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志愿服务的内容与专业契合度不高,例如我们的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医院的志愿服务内容集中在科室指引、机器办卡指导服务、咨询服务等简单和单一工作,而学生表示理想的服务内容是跟药剂师学习、进中药坊、进药厂做制药研发和质量检测相关的辅助和服务工作

4.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有待完善

由于我们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一项自愿的、无偿的、公益性质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们开展志愿服务队的管理工作。无偿性和公益性更容易催生志愿服务队伍管理的随意性。因此,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没有一套科学可行且长期坚持执行的管理制度,志愿者队伍较为涣散、管理较为随意。

5.奖励机制、评价措施不健全

由于志愿服务的特殊性,对志愿者实施评价、建立奖励机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通过我们的调查、访谈和采访,目前几乎所有志愿服务队都没有制定明确的书面志愿者评价制度。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没有保证,通常是谁有时间谁参加服务。例如,我们的学生表示,在志愿服务中,几乎没有服务质量的反馈和评价,不利于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没有服务的奖励。由此,容易引发服务人手不够、服务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的途径

1.以专业为依托,明确品牌定位

志愿服务要实现品牌化,必须首先要有明确的品牌定位,要将志愿服务长期性和效率性相统一,追求常态化制度化和效益化。对于高校来说,最主要就是结合高校特色和学生专业特色建立辨识度和影响力较高的志愿服务品牌。例如,我校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以专业特色为依托,积极开展了“推拿义诊进社区,雷锋精神暖人心”、“感恩于心推拿于行”、“服务临江,爱暖夕阳”和“志愿者培训”4大志愿服务特色活动。共六大社区,协议长期并定期走进社区进行推拿服务,年服务对象高达4000人次

2. 规范志愿服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从目前的志愿服务来看,很多服务队在开展服务之前是没有经过培训的,经过培训的服务队中有一部分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志愿服务培训的规范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实施培训的不是专业的老师,而是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实施的是这种帮带的培训。只有极少数是接受过专业老师的培训的,而且这种由专业老师实施的培训机会很少,受众面有限,接受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机会非常有限,服务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3. 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非常薄弱,这主要是由于志愿服务的公益性、自愿性、无偿性,导致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松散,不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由于我们的志愿服务是无偿的,对于志愿者的招募也是自愿坚持自愿优先,志愿者们都是抱着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心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因此在后期的管理中,很少用强制性的条款约束志愿者。当前,在志愿者管理方面,有些高校有较好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比如有些学校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了志愿者档案,对志愿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同时也便于管理和工作的开展。有的学校对报名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了严格的面试,聘请专业的老师进行考核,最终组成了稳定的队伍,进行活动。(河北金融学院)还有的学校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实施项目化的运作方式,从项目的目标设定、策划设计、职责划分、过程管理、资源整合、考核评估等各个环节精准把控、精细管理,充分利用时间、技术、经费和人力,提升志愿活動的服务质量,推动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4. 实施评星亮分的激励机制,激发服务内驱力

为了强化我们的服务意识,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扩大服务影响,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我们可以明确一些激励的项目,制定激励的标准,确定激励的奖品。比如,按服务时间、次数,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采用志愿者协会评议和受助群体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星级评定,并定期开展“优秀志愿者”评比活动,对优秀志愿者给予表彰。并把评估结果纳入到志愿者星级考核管理中去。每年对志愿者进行更替,吸收接纳新的志愿者,壮大志愿者队伍。

5.创新志愿服务方式,坚持与时俱进

在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思维和行动的引入为志愿服务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新模式。一方面,由于我们的志愿服务没有开放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志愿者组织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学习,没有很好的融会贯通,相互之间得不到借鉴和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信息的交互,供求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对应,志愿者组织的行政意愿过于强烈,导致了志愿服务在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性。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从内容到形式上都相对的传统,模式相对单一。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信息交流渠道的问题,可以建立志愿服务的线上和线下交流平台,进行志愿服务资源共享,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创造性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02):93-97.

[2]龙永红,吴晓东.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动力及其激励[J].青年探索,2011(05):35-39.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品牌化大学生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品牌化经营椒子换来大把票子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