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钦强
摘 要:案例教学是新课改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对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效率,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在教育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具体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的提高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质量和效率,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地理;地理教学;应用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一)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一些图像、文字资料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区为例”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学生自主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资料图像或材料,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状况,气候条件等方面。学生了解这些信息之后将会对东北大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而可以推断该地区的地理事物比如植被、人口、产业活动等的空间分布状况,推断产业活动类型,对东北大区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分布规律做进一步解释,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案例教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特征。其一,这种综合性表现为地理学即包含自然科学的范畴又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其二,表现为地理环境是由多种地理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统一体,可以涵盖不同地理区域的地理教学案例。正基于此,学生对于交叉学科问题进行分析时要综合分析其多重性质,因此学生要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区域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例如还是对本节第一部分所举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在对东北地区的自然、人文状况有了一定认知之后,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是否具备粮食种植的条件?”、“限制东北地区商品粮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改进措施?”等这些问题时,学生既需要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状况又需要分析社会经济状况;在不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是否适合发展放牧业、旅游业或其他产业活动?综合对各因素的了解即对东北地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区域认知以后,进一步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操作能力,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高考试卷中,都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能力。学生通过对真实事例的分析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预测可能的影响以及提出解决对策的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例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对现实生活中影响某地区某种农业活动发展的因素分析。对该部分教材中“中国蔬菜之都---潍坊寿光蔬菜大棚种植业”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分析,假如把寿光蔬菜大棚种植业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分析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改进?学生将会分析寿光蔬菜大棚得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综合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国家政策做出相应的改进促进寿光蔬菜大棚的进一步发展。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首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说案例教学法在不断的得到应用和推广,但是在实践中传统教学理念仍然发挥着作用,制约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质量和效率。比如说在讲授《行星地球》这一章节内容时,大多数教师都会大讲特讲,采用大漫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被动的接受知识,案例教学法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其次,教学主体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发现教学主体对于新理念新方法的适应存在一些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便是如此,其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作为支撑,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和学生不能适应新时期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应用质量和效率。最后,教学相关设备更新比较缓慢。在实践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需要相关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尤其是在新时期更需要对教学相关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新,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相关设备没有得到积极完善和更新,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利用新设备进行相关知识的模拟,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应用质量和效率,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充分备课,为案例教学做好准备
第一,教师要选编高质量的教学案例。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和教学目标实现方面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故教师在选编案例素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案例材料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否能够与教材知识联系密切、是否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为了更好的使案例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可以选取乡土案例作为教学素材。第二,教师要设置合理地案例问题。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情况相类似,目前高中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层次差异大,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将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与教学内容和案例材料的关联性以及问题答案的开放性与合理性等问题。问题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直接且密切相关,不能偏离主题,否则案例教学将会徒劳而无效。问题答案的涉及面要广泛,能够达到开发学生思维、扩宽学生留的目的。
(二)合理控制课堂实施,促进案例教学高效完成
第一,充分挖掘案例材料,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案例的特点选择合理地方式呈现案例,已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有讲解式、图片或动画展示、学生角色扮演等形式。教师在分析案例材料时要注意与教材知识紧密相连,层层剖析,不能仅限于材料表面。尽可能的通过案例材料的表层意思过度到教材基础知识,通过进一步挖掘案例材料发现教师所要提出的问题,最终直指案例所反映的地理规律或原理。只有充分开发案例,学生才能逐步进入案例课堂,融入案例教学,完成自主学习。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适时要准确。(1)当学生对教师所提出问题表现出迷惑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式的引导,通过进一步讲解问题的要求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来启发学生进入问题,从而开始分析解决问题。(2)当教师发现学生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出现积极性下降、情绪消退时:教师应该给予这部分学激励性引导,通过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继续进行问题讨论与分析。(3)当教师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发点存在错误或者问题分析的方式、分析结果出现明显偏差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赏识性引导,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三)丰富案例资源,突出教学亮点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所选编的案例素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一方面体现在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实际,另一方面体现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素材,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要求。因此,增加乡土案例的比重将有利于学生理解案例,并且越贴近生活的事件学生的趣味性越浓,这样也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城市功能区”的教学过程中,以聊城市作为被分析的城市模型,详细讲解聊城市‘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以及‘旅游区,并且结合聊城市实际情况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对于聊城市的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以聊城市为例显然要比以上海等大城市为例来讲解学生的积极性要高得多。
(四)结合其他方法,全力促进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体现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教学是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一种认识活动,一种方法并非完全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共同促进教学。例如,在对黄河泛滥的原因进行分析时,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教师将给出几则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相关材料,同时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课前搜集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师给出的案例材料,进行小组交流,分析原因。这个案例分析题目并不是很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是造成黄河下游河水泛滥的主要原因。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对信息的提取与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各信息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可以辅助以“纲要信号图示法”来进行答案的呈现,这样简单明了,并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
参考文献:
[1]李文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慕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4.
[3]吴贵香.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J].亚太教育,2015,(34):53.
[4]索妮.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应用策略的案例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