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10-13 09:44朱胜利
青年时代 2018年27期
关键词:共享生产性人才培养

摘 要:生产性实训建设已成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纽带与桥梁,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建可采取校企共同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市场化运作合作、“双向岗”教师互聘机制、“五合一”的实践教学合作模式等方面。达到形成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市场化管理协调模式、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实施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 、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关键词:生产性;共享;人才培养;五合一

一、项目实施背景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校中厂”等模式,依据企业标准、现场化进行布局和设备选择,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经营功能和教学实践双重功能。2015年教育部连续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文等系列文件中指出: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落实相关政策要求,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实现教学、生产、技能培训与鉴定、经营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 的企业场景开展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形成。

二、主要做法

1.服装设计专业构建了以“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为核心的“双介入、双产品、全真生产型”人才培养模式

双介入:把教学车间搬到工厂,企业能工巧匠介入全过程教学,把工厂建到学校,学校师生介入生产全过程;

双产品:企业真实产品与校办服装厂生产型实训产品相结合;

全真生产型:利用校办服装厂,将生产线带进课堂,教学过程主线与企业的生产主线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训练,课堂作品与生产产品有机融合。

实行了学校与企业融合,专业与公司融合,教室与车间融合,学习任务与生产任务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顶岗实习与就业融合,达到全方位、全过程的产学结合,真正使我们的学生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实际工作的需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2.“筑巢引凤”激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市场活力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湖北省示范实训基地”,设备具有先进性、前瞻性、配套性,且学校具备较为充足的场地,以此为基础,2017年引入随州市亿利达服饰有限公司进驻校内实训基地,将该公司的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引入校内,给企业提供办公和生产场所,共享学校的实训设施资源。在校内建立了具有浓郁职业氛围、真实工作场景、规范生产流程、严格质量管理的“校中厂”,为学生参与真枪实弹的训练提供产品、技术和管理等资源保障,该公司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实践教学指导,真正实现“双主体”人才培养目的,目前服装设计专业在校生的设计能力、生产管理技能和生产流程的认知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的实战能力进一步加强。

3.建立“双向岗”置换机制促进教师成长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着力打造强有力的教学队伍,围绕“双主体”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校企人员“双向岗”置换机制,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分批安排到合作企业开展实践锻炼,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要求必须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生产效能。同时实施了教师与企业专门技术人员岗位置换机制,专业教师在企业顶岗实践连续工作不低于3个月。积极倡导教师在高质量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到企业兼职,采取项目咨询、技术支持、作为骨干参与项目建设或项目开发,使教师保持与生产过程的紧密接触,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素质”专任教师队伍。服装设计专业朱胜利、王环环、魏媛等多名教师多次承担随州力丰针织有限公司、随州三梦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服装产品设计项目,将公司项目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共计完成产品设计50余套,为企业产品研发注入新力量。根据企业方根据教学进度分批安排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技术人员带真实产品到教学课堂,将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融合,让师生在真实产品中磨练,提高师生实践技能。

4.实施“五合一式全真生产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和“校中厂”资源,积极推进“五合一式全真生产型”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员工合一”,“作品商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师生在基地真实环境开展教学,“真枪实弹”开展实训,形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融通,“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学习考核与工作考核”的融通。根据学生参与校内企业的生产实训情况,校企联合考核学生生产实训,并由企业在考核成绩单上写出评价,实训成绩合格,盖上公章,颁发“工作经历证书”,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为学生能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成果与成效

1.形成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市场化管理协调模式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管理是通过二级学院与实体公司互通,二级学院院长与实体公司经理互通、实习教师与企业专职员工互通,实训学生与一线员工互通,实现市场化运作,实现“育人”、“创收”并举。

2.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实施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精心选择、开发实训项目,使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工学交替”的实战场所。以企业产品为载体,引领学生参与企业运转,让学生参与产品设计,样板制作、服装缝制、整烫、包装、营销等生产全工作,在“真枪实弹”的情境中,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3.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市场化运营管理协调机制,以企业为主导,市场化模式运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教學内容与工作任务的有机融合。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分层级开展生产实训,让学生在不同时段参与不同难度的生产实训,确保教学内容与商品的高度融合。专任教师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兼职教师互融互通,双重评价标准,双重考核,双重奖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参与到企业市场化运作中来,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缩短与市场的距离。

四、体会与思考

1.体会

推行工学结合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开展校企合作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展现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更是提升办学竞争力的关键。校企共建专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通等的合作都是极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提升学生的试岗能力,缩短就业的磨合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市场化运作更是校企共建的具体呈现,师生可以在真枪实弹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市场化的模式下学习,能更好的将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对接,可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2.思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资源共享的规程中,首先必须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实训基地教学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统一。其次优化校内实训基地结构,校企共建过程中必须保障基地效益的最大化,达到育人与创收的双重目的。最后要拓宽思路,建立创新机制,鼓励师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开展创业活动,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增添活力。

猜你喜欢
共享生产性人才培养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