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危特征分析

2018-10-12 01:23:56吴明颜廷梅潘磊磊游弋马英顺高青卢春明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患病心血管

吴明 颜廷梅 潘磊磊 游弋 马英顺 高青 卢春明

作者单位:1.110005 沈阳,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中国医科大学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现已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心血管疾病在死因构成比中居首位[1]。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不但给患者本人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的家庭负担,也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已是中国甚至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

国外的研究表明,通过对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识别,并分析高危人群的高危特征,有助于针对此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当个人具有多种高危因素时,各危险因素并不是单纯的叠加,而是互相影响,患病危险将成倍增加。有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其严重程度与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呈正相关[4-5]。本研究主要调查辽宁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高危类型及聚集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为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的一部分,调查时间为2014—2017年,采用的抽样方法为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辽宁省3个城镇和3个农村共6个区/县133 554人进行调查。根据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系统自动判定高危人群。对这些高危个体进行心血管疾病高危特征分析。所有被调查者均知晓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基本信息 填写“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初筛调查表”及“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高危对象调查表”。

1.2.2 实验室检测和体格检查 测量身高、体重、血压。采集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尿常规。

1.2.3 高危人群判定标准 项目采集系统根据初筛结果自动判定是否为心血管病高危对象。包括高血压型、血脂异常型、心血管病史型和患病风险≥20%型。高危类型聚集情况是指高危人群同时具有一种或多种高危类型。

1.3 质量控制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培训各市/县调查人员,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详细交代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等检查,并采血进行血脂、血糖等实验室检查,将检查结果统一汇总至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危人群的一般资料 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根据系统自动判定为高危的个体共36 435例,高危率为26.3%。其中男性高危16 111例,女性20 324例。高危人群年龄35~75岁,平均(56.83±9.35)岁。TC平均(5.19±1.31)mmol/L, HDL-C平均(1.34±0.49)mmol/L,LDL-C平均(2.95±1.16)mmol/L,TG平均(2.19±1.27)mmol/L,血糖平均为(7.05±2.20)mmol/L,BMI平均为(25.6±3.23)kg/m2,收缩压平均为(160.48±20.78)mmHg,舒张压平均为(91.25±12.66)mmHg,心率平均(78.55±10.84)次/min。不同性别间心率、血糖及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收缩压、血脂各项均为女性高于男性,身高、体重、BMI、舒张压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4种类型高危人群检出率 高危人群中高血压型检出率为70.1%(25 541/36 435)、血脂异常型检出率为29.4%(10 712/36 435)、心血管病史型检出率为12.2%(4 445/36 435)和患病风险≥20%型检出率为19.3%(7 032/36 435)。其中男性高血压型占男性所有高危人群的69.2%(11 149/16 111)、血脂异常型占29.2%(4 704/16 111)、心血管病史型占13.1%(2 110/16 111)、患病风险≥20%型占22.5%(3 625/16 111);女性高血压型占女性所有高危人群的70.8% (14 389/20 324)、血脂异常型占29.6%(8 976/16 111)、心血管病史型占11.5%(2 337/20 324)和患病风险≥20%型占16.7%(3 394/20 324)。男女之间血脂异常型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4,P=0.412),高血压型、心血管病史型、患病风险≥20%型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953、22.538、92.502,P均<0.001)。

2.3 4种高危类型聚集情况 具有1种高危类型者占73.7%(26 852/36 435),2种高危类型者占21.8%(7 940/36 435),3种及以上高危类型者占4.5% (1 643/36 435)。男性具有1种高危类型者占70.8%(11 406/16 111),2种高危类型的占24.5%(3 947/16 111),3种高危类型者占4.6%(741/16111);女性具有1种高危类型者占76.0%(15 446/20 324),2种高危类型者占19.6%(3 893/20 324),3种高危类型者占4.4%(894/20 324)。男性具有1种高危类型者比例低于女性,具有2种高危类型的比例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116,P<0.001)。

表1 高危人群在不同性别间的各项指标比较

3 讨论

前期我们通过对社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系统自动识别出高危人群的高危类型:高血压型、血脂异常型、心血管病史型及世界卫生组织(WHO)风险评估的患病风险≥20%型。高危类型聚集情况是指系统自动判断的人同时具有一种或多种高危类型。本研究显示,高危类型中高血压型占比最高,占高危人群的70.1%,血脂异常型为29.4%、心血管病史型为12.2%和患病风险≥20%型为19.3%,结果提示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内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7亿[6],这也是高危人群中高血压型检出率最高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指出,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成对数线性关系[7]。也有研究指出,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控制高血压可有效降低心脏及血管负荷,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8]。由此可见,对高血压人群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研究显示,高血压、血压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9-11]。本研究显示,男女血脂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高血压型检出率女性略高于男性外,心血管病史检出率及患病风险≥20%型男性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女生理差异、生活方式不同及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社会中承担的不同压力有关[12]。由此可见,应加强对男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

心血管疾病与多种危险因素聚集高度相关,高危因素越多,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越高。本研究显示,具有1种、2种、3种及以上高危类型分别占高危人群的73.7%、21.8%和4.5%。高危类型聚集得越多,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越大。这些危险因素互相影响,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挥着重要的叠加效应。应加强对具有3种及以上高危类型人群的干预,以期降低这部分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龄、体重、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人群,心血管高危人群聚集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这可能与个人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及饮食习惯等有关。提示我们应重点对这部分人群加强干预,增强疾病的预防意识、合理安排膳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综上,辽宁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高危率较高;高危人群中高血压型检出率最高,其余依次为血脂异常、心血管病史和患病风险≥20%型;73.7%的高危人群具有1种高危类型,21.8%的高危人群具有2种高危类型,4.5%的高危人群具有3种及以上高危类型。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预防,以切实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患病心血管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1:56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20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14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