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克平李新伟张全爱林 炜杜 嘉
作者单位:1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针灸科(谭克平、李新伟、杜嘉)、耳鼻喉科(林炜)(杭州 310012);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杭州 31001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针灸科,耳鼻喉科常见病,与中医“鼻鼽”范畴类似,临床以鼻塞、鼻痒、连续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为主症,病情反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1]。AR发病率高,但治疗不易,目前西医主要通过激素、抗组胺等药对症处理,虽见效快,但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远期疗效欠佳,且长期服药有一定不良反应。本研究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用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针灸科、耳鼻喉科确诊为AR的门诊患者90例。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的随机数发生法按1:1比例分为埋线组与西药组各45例。治疗过程中埋线组有3例畏针,2例失访而脱落,西药组有5例因担心长期服药产生不良反应退出,1例去外地上班失联停止试验。两组患者年龄、病程、AR症状评分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本研究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浙同德伦理审字第[2013]001号),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鼻鼽”标准制定:(1)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伴有眼痒、失嗅、咽喉痒等症。(2)起病迅速。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间歇期无喷嚏及鼻塞。可并发荨麻疹、哮喘等病。(3)常因接触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有时环境温度变化亦可诱发。(4)鼻腔检查黏膜多为苍白,少数充血,鼻甲肿胀。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5)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变应原皮试、血清或鼻分泌物IgE检查等,有助明确诊断。
表1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
组别埋线组西药组例数40 39性别男 女22 20 18 19年龄(岁)38.2±8.1 36.1±7.3病程(年)6.2±4.9 6.3±5.1 AR症状评分(分)8.5±3.2 8.3±2.9
1.3 中医证型 (1)肺虚感寒: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2)脾气虚弱: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鼻黏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3)肾阳亏虚: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及任一中医证型;(2)18 岁<年龄<60 岁;(3) 近 2 周内未服用过抗过敏药或抗组胺药;(4)同意并能坚持完成全部疗程。排除标准:(1)严重过敏性体质,可能对蛋白肠线有过敏性高风险的;(2)孕妇;(3)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
1.5 剔除标准 (1)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2)治疗过程中未遵医嘱同时服用其它药物;(3)不愿继续配合治疗者,或主动退出试验者,或失访者。
2.1 治疗方法 埋线组:取穴以印堂、大椎为治疗主穴,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给予相应配穴,肺虚受寒型配双侧风门、肺俞;中气虚弱配双侧脾俞、足三里,肾阳不足型配关元、双侧肾俞穴;操作:用碘酒把相应穴位皮肤消毒后,医者戴无菌手套,用无菌镊子夹住已剪好的约1.0~2.0cm的医用羊肠线段置入7号无菌注射针头,然后左手固定穴区皮肤,右手持注射针头快速刺入穴位,徐徐进针到达相应深度后,觉有针感时,右手用平头针芯抵住羊肠线段慢慢往里推进,同时左手将针体慢慢往外退出,直至将羊肠线段置入相应穴位中,线体不能露出皮肤表面,以防感染。出针后用碘酒棉签按压针孔稍许时间,外用创口贴敷盖;每隔10天予埋线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埋针6次结束治疗(2个月)。
注意事项:印堂穴皮下组织(降眉间肌)较薄,羊肠线体吸收相对较困难,故所用线体长度较短,一般为0.5~1cm,采用提捏进针法减轻疼痛,所有穴位埋线前、后严格用碘伏消毒,创口贴覆盖。3天后可用手指每天揉按埋线部位3~5min,促进线体吸收,如有埋线穴位处红肿,可用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外涂。
西药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商品名:仙特明,zyrtes UCB Farchim SA瑞士,批号H20100740,规格10mg/片),每次5mg,每天2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标准 (1)症状评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3]制定:变应性鼻炎主要包括鼻痒、喷嚏、鼻塞、流清鼻涕四项主症。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各项目均分4个等级,分别积分0~3分,0分为健康状态,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2)生存质量评价:采用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价变应性鼻炎患者生存质量情况,具体包括QOL的7个方面:活动、睡眠、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每个问题均被赋予0~6分共7个等级,得分越高表明AS越严重。(3)血清总IgE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7日内各测定血清总IgE表达。两组均随访6个月。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和,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计算:(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治疗后总分减少≥90为临床痊愈,51~89%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
3.2 两组AR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西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埋线组(P<0.05),6个月后随访观察,埋线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疗效比较[例(%)]
3.3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生存质量RQLQ评分比较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和6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RQLQ量表各项分值均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RQLQ量表各项分值降幅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访时埋线组在睡眠、鼻部症状、情感三方面降幅更为明显,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见表 3。
3.4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值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IgE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及6个月随访时RQLQ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及6个月随访时RQLQ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药组随访时比较,△P<0.05;RQLQ: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表
组别埋线组西药组例数40 39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活动5.78±2.64 2.42±2.15*2.85±2.14*6.42±3.40 2.06±1.98*3.33±2.48*睡眠6.36±3.12 3.49±2.35*3.12±2.28*△6.12±3.08 3.08±1.62*4.89±4.12*非鼻/眼症状9.98±5.43 6.52±5.60*7.12±5.12*9.46±5.12 6.43±4.36*8.56±6.43*实际问题9.62±3.56 4.56±3.62*5.10±4.131*9.18±3.16 4.28±3.12*5.38±4.62*鼻部症状9.42±4.60 5.62±4.58*4.18±3.37*△9.94±4.12 4.06±3.89*6.78±5.69*眼部症状7.56±3.28 3.82±2.89*4.28±3.79*7.10±3.06 3.16±2.09*4.43±3.92*情感9.42±4.16 4.12±3.68*3.86±3.25*△8.97±3.64 4.69±3.76*5.93±4.32*
表4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比较(IU/L,±s)
表4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比较(IU/L,±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埋线组西药组例数40 39治疗前356.42±98.56 348.32±95.89治疗后186.41±46.58*182.66±44.86*
IgE在变应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10],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阳性率为100%[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方法均能降低血清总IgE表达,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AR症状、提高AR患者生存质量,较西药盐酸西替利嗪片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3.5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本研究过程中,埋线组有3例患者治疗后第一周有低热、身体疲劳、乏力感,2例足三里穴埋线处有轻微红肿现象,3例患者腹部关元穴有皮肤淤紫、硬结现象,嘱患者注意休息,并局部热敷,数天后患者各项表现均自行消失,无其它不适;西药组有7例患者先后出现过短暂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现象,未见明显其它不良反应。
变应性鼻炎约占全部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的1/5[4],治疗颇为棘手。研究[5]认为,AR是体外环境中的过敏原作用于特应性个体后出现IgE介导的鼻腔黏膜过敏性炎症,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抗过敏能力,对某些慢性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等有良好疗效[6-7],包括可有效改善AR患者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状,且疗效持久[7]。本研究结果显示,埋线组与西药组在治疗刚结束时均显示出了治疗AR的良好疗效,组间比较时,西药组有效率高于埋线组(P<0.05),但6个月后随访评价时,埋线组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穴位埋线所具有的这种长效机制可能与蛋白肠线对机体产生的“长效针感”效应,使机体免疫、抗过敏能力得以提高有关[9]。本研究仅取6个月作为随访疗效观察期,后续有待延长随访时间观察疗效。
AR长期反复发作难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从本研究结果显示,埋线与西药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较治疗前RQLQ各项质量指标均有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但随访两组间比较时,埋线组在睡眠、鼻部症状、情感上优于西药治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