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介绍了驻马店市杨树黑斑病的危害现状,提出病原菌鉴定、影响发病因子调查及田間防治试验以期控制该病的发生,为杨树黑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杨树黑斑病;发病规律;分离鉴定;田间防治
一、驻马店概况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光、热、降水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5℃左右,年均降水800-1000mm,年均日照数2000-2200h,无霜期217-230d,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植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
近年来,驻马店市杨树纯林面积迅速扩大,随着中龄林的不断增加,杨树有害生物加大危害,尤其是杨树黑斑病肆意蔓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杨树黑斑病又称杨树褐斑病,是杨树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危害多种杨树,苗木、幼树、大树都可受感染。该病可危害叶片、叶柄、幼茎,以危害叶片为主,自下而上蔓延,使病叶提早1-2个月脱落,仅留梢部少许叶片,严重影响树木生长,是影响驻马店市杨树生长的最主要病虫害之一。为此我们针对杨树黑斑病做出了鉴定和防治方案,以期为杨树黑斑病的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
二、杨树黑斑病菌的分离和鉴定
(一)样本的采集和分离
野外采集杨树黑斑病标样,记录发病症状、采集时间、地点、树种、树龄、胸径、危害程度,在标本上系上标签装进塑料袋,带回实验室4℃冰箱保存。室内PDA培养皿培养并纯化,将纯化后菌株转入试管置于4 ℃的冰箱中保存,以便于下一步的研究。
(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根据柯赫氏法则,以中林46作为接种对象,检测分离出病原菌的致病性。方法如下:选取直径约2cm的两年生枝条,截成30cm段,表面75%酒精消毒处理后晾干,用一端已经烧热的直径6mm的打孔器刺入叶片,造成一个烫伤伤口,再用打孔器在已培养好的菌落上切取菌饼,每个孔中放一个菌饼,然后用保鲜膜密封,对照用PDA饼处理。将枝条上端用保鲜膜密封后插入盛有水的烧杯,放入培养箱中25℃培养,每天进行观察,记录是否发病和发病特征。
(三)基因组DNA提取和ITS测序
将供试菌株转接至PDA培养基上培养后,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后进行ITS测序,对测得的杨树黑斑病菌株ITS序列进行拼接整理,并把拼接后序列在GenBank上利用BLAST比对,确定杨树黑斑病病原菌种类。
三、影响发病因子调查
选取不同杨树品种、造林密度、立地条件和胸径调查与杨树黑斑病的相关性,统计并计算杨树黑斑病感病指数。(见表1)
(一)病害发生与品种关系调查
选取本地栽植量大的107、中林46、I-69、2025四个杨树品种,每个品种选取2个小班,每个小班设置2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为3亩,每块标准地随机选取30棵杨树,7月中旬和8月中旬分别调查、统计并计算每块标准地的杨树黑斑病感病指数。
(二)病害发生与林分密度调查
选择立地条件相同的6m×6m、3m× 4m、2m×3m三种不同栽植密度林地,每个密度选取2个小班,每个小班设置2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为3亩,每块标准地随机选取30棵杨树,调查、统计并计算每块标准地的杨树黑斑病感病指数。
(三)病害发生与立地条件的调查
分别选取片林、路林、沟河渠旁、围村林,每个选取2个小班,每个小班设置2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为3亩,每块标准地随机选取30棵杨树,调查、统计并计算每块标准地的杨树黑斑病感病指数。
(四)病害发生与林分胸径关系调查
分别选取胸径0-10cm、11-20cm、21-30cm、31-40cm、41cm以上林分进行调查,每个小班设置2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为3亩,每块标准地随机选取30棵杨树,调查、统计并计算每块标准地的杨树黑斑病感病指数。
(五)不同防治药剂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选取易感病的中林46片林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①清水对照(CK);②多菌灵;③嘧菌酯;④戊唑醇;⑤氟硅唑;⑥波尔多液;⑦石硫合剂,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10棵树,在发病初期5月下旬开始喷雾防治,每隔15天喷施1次,连喷5次,每次施药10天后调查记录发病情况,计算感病指数和防治效果,并进行方差分析。
四、试验目的
通过本试验,首先分离鉴定出本地杨树黑斑病病原菌,其次通过调查当地常栽杨树品种对杨树黑斑病的抗性,筛选出适合本地栽植的杨树品种,最后通过田间防治试验,优选出对杨树黑斑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驻马店市杨树黑斑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艳祥.新疆红枣果实两种真菌病害病原鉴定及关键防治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
[2]赵增仁.北京市杨树黑斑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1990 (1):28-30.
[3]方应妍.杨树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