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听到李宗盛的《山丘》时问爸爸“涓滴”是什么意思,爸爸回答说是指水一点一滴地汇聚,还教了他一句杜甫的诗——“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段诗意的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说传承,说的不是点石成金的技巧,亦不是揠苗助长的捷径。跨越时代的传承是科技无法取代的。但愿它可以经由父母、长辈之手,唤醒一颗幼小的、干净的灵魂。趁我们还没长大,以温柔穿针,用欢喜引线,缝补那些弥足珍贵的时光,以备日后妥帖收藏。
演皮影戏
春节期间,我们灵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在影剧院举办。作为年龄最小的皮影戏演员,这是我第一次演出。
我和张艺嘉表演的是《温酒斩华雄》。乐声一响起,我便紧张得直哆嗦。一时糊涂,竟提起了猪八戒的皮影。我们面面相觑,可为时已晚。于是我灵机一动,干脆来个《关羽大战猪八戒》。我一耙,她一刀,我们竟打得不可开交。后来由于我的笨拙,“猪头”被关羽砍掉了。顿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们的演出也圆满结束了。
传承小匠人:李文昊
社火情
五岁时,我就在我们灵台社火队演“旦娃娃”,随红脸关公出五关。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社火演出就好比当时的“春晚”。它涵盖了“春晚”的歌曲、戏曲、武术等多种类型。伴奏虽只有锣鼓,也几乎没有台词,但各种角色的形象十分鲜明。
据说灵台社火因周文王伐密祭天而起,有数千年的积淀。英雄人物、民间佳话在社火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每到春节,拥挤的人群就会簇拥着身着古装、威风凛凛的社火演员在街道和乡间涌动。年味也在代代相传的正能量和璀璨的现代文明的交织中变得更加浓厚。
(李天喜)
太平鼓
我生活在一个树木茂盛,天空湛蓝,空气清新的小县城,广场中央的太平鼓石雕在夏日的阳光里显得格外醒目。
太平鼓是一个木制圆柱体,两面用牛皮缝合,大约有八九斤重。鼓身雕刻着双龙戏珠的图案,龙是金色的,象征吉祥,周边的红漆像火红的太阳,象征幸福。鼓队大约有二三十人组成,逢年过节,鼓手们便会排着整齐的队伍,挥舞着手中的鼓鞭一路走一路打,汇聚到广场中央。金色的“杀鼓旗”在空中舞动,它是整个鼓队的指挥官。太平鼓有很多阵法,比如“梅花阵”“两军对擂”……最有趣的还数“鹞子翻身”,鼓手把鼓举在头顶打几下,然后放下来,半蹲着将鼓夹在两腿间边转圈边打。鼓声像春雷滚滚,雄浑有力。
传承小匠人:魏怡馨
鼓子词
我的家乡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兰州鼓子。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其中有一人、两人、三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演唱时主要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萧和笛。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起伏平和,将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村里有个古稀老人,常来我家串门,他爱了一辈子鼓子,也唱了一辈子,只要讲起弹鼓子的事儿脸上便乐开了花,说到兴奋之处就大唱两句。听他唱“边关调”的悲壮,“金钱调”和“剪靛花”的喜悦和平,还有经典版抒发豪情的“依尔吆”……我不禁沉浸在那悠悠的调子当中。
(火红军)
龙虎斗
爷爷今年七十五岁了,但耳不聋,眼不花,且思維敏捷。他有一手绝活——捏泥人。
说起来真有意思,那天中午,弟弟端着碗,在院子里吃饭。这时,奶奶养的两只大白鹅昂首挺胸,迈着将军步,向弟弟走了过来。鹅看见了弟弟碗里的白米饭,竟毫不客气地伸长脖子大吃起来,弟弟左躲右闪,急得满头是汗。这时,爷爷正好从大门外走了进来,帮弟弟解了围。事后,他把弟弟和鹅争斗的过程,用泥捏了出来,并起名“龙虎斗”。泥人儿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
传承小匠人:陈丽丽
难忘妈妈的窗花
剪窗花是妈妈的拿手好戏。找来一张纸,随便折几折,再剪几下,就能剪出各种各样的鸟、兽、虫、鱼和花朵。
那年大年初一,村支书来我家拜年,一进小院,就看到了妈妈的剪纸作品,他激动地说:“老嫂子,你这窗花真是剪出水平来啦!我得把你这两幅作品送到县文化馆去展览。”结果在那年正月十五县里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会”上,妈妈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还有一次,我们村的一个女孩要出嫁,筹办婚事期间,女孩找到妈妈想让她剪幅窗花。妈妈笑着说:“看婶子的吧!”转眼间,一幅《今天是个好日子》的窗花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女孩面前。
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之一,正是在母亲这样朴实无华的百姓手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张德生)
家乡的地摊戏
每年春节我都跟着爷爷到村口去看地摊戏,今年也不例外。只见在路面最平整的地方,有一块巨大的红地毯,地毯正上方放着四五个照明灯,而地毯四周早已坐满了人。
不一会儿,地摊戏开始了,演员们一个个粉墨登场,他们身上穿着漂亮的戏服,脸上抹得花花绿绿,头上戴着头饰,走起路来一闪一闪的,非常耀眼。我一边看他们表演一边听着旁边的老奶奶讲述她们小时候的故事,其中一位老奶奶说:“我小时候没有电视,所以最盼望看地摊戏了。现在生活好了,每天都能看到精彩的节目,年轻人已经没有几个愿意看地摊戏的了,但戏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华,我们不能忘记它。”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再看了看四周观看的群众,感觉有点失落,除了老人和小孩外,几乎没有年轻人。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更要以己之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小匠人:李怡婷
一枝开在乡村的俊俏野百合
庄浪南湖眉户犹如开在山间的野百合一样,摇曳俊俏。这株民间艺术的精品以其质朴健康的风姿,清冽馥馨的韵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百年来,兴盛不衰。
南湖眉户也叫南湖地摊,因为演出地点比较随意,所以不用搭台子表演。在街头巷尾,或门前院落,或村边道旁较为开阔的平地上都可以设摊演唱。搬一张桌子,几个凳子,挂一盏昏暗的汽油灯或马灯就可开演。群众围成一圈席地而坐,等待各种角色登场。山村的夜幕下欢笑声不绝于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光流逝,古老的文化越来越需要年轻人的学习和传承,让南湖眉户永存于后世吧。(李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