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公子
1933年,才子沈从文和学生张兆和在北京结婚。时年,张兆和的妹妹也来了北京,赋闲在家,便去北大旁听。后来,索性报考了北大。北大入学考国文、史地、英文和数学,共四门。前三门她都不在话下,国文还考了满分。这三门加起来总分就远超分数线。最后一门数学,不加也罢,因为她考了零分。
北大有明文规定,考生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这可急坏了一众爱才的阅卷老师。他们率先向阅卷的数学老师施压,让他找补几分。而这位老师,也天生一把硬骨头。复判后,仍给了零分。最终惊动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胡适读完这名考生的作文,大为欢喜。为了留住这名才女,不惜在校务会上大闹。最终,这名考生被破格录取了。她长于书法、绘画、昆曲、诗词,人称“四绝大师”,也称“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她叫张充和。
民国时,这样偏科的大师,不胜枚举。再往前推,1917年,有位考生,数学零分,其他科也不出众,却被北大录取了。胡适在阅卷时,当众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此话得到了蔡元培的响应。二人齐心协力,一番游说,最终这名才子不仅进了北大,还成了蔡元培的门生。更为传奇的是,他还当了清华校长,他叫罗家伦。
罗家伦铁腕治校,提出“凡不称职、不勤勉者一概辞退。”五十五位教授,裁了三十七位,外籍教授也不能幸免。一位美国教授,在清华教了十多年的英文和拉丁文,从不讲课,只会点名朗读,学生们怨声载道。罗家伦不顾情面,将这样的“遗老”直接请出局。清扫完后院,他又吸纳了青年才俊,周培源、朱自清、俞平伯等。国内的人才请遍了,再到国外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學、哥伦比亚大学,都留下了罗校长造访的足迹。
当数学考过零分的校长,遇到了数学十五分的偏科才子,又会是怎样一番场景?
1929年,初任清华校长的罗家伦,就碰到了钱钟书。钱钟书自幼聪慧,中学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经常帮父亲钱基博代写书信,还给别人写过墓志铭。最厉害的是,不到二十岁,就给国学大师钱穆的《国学概论》作过序。钱穆本来请钱基博来写,钱基博把这个重大任务转交给了儿子。钱钟书写得游刃有余、干净利落。钱基博读罢,竟一字未改,就给了钱穆。可见钱钟书在读大学前,文学造诣有多高。而考北大时,钱钟书英文满分,国文也很好,数学却只考了十五分。“为此事我被召进校长室谈话,蒙我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校长弯腰鞠躬申谢。”钱钟书在清华博览群书,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如果不是罗家伦的“特批”,清华就要流失一位才子,而中国将失去一位撰写《围城》的大师。
无独有偶,同属无锡钱氏一族的钱伟长,比钱钟书晚两年报考了清华。1931年,十九岁的钱伟长报考了清华历史学系,写了一篇《梦游清华园》。四百五十字的赋,老师根本无从下笔修改,给了满分。面对刁钻的历史考题,旁人抓耳挠腮,他也答得镇定自若。题目是作答《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及卷数,钱伟长答得滴水不漏。对他来说,着实不难。毕竟家学渊源,他十岁时就能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了。到了理科这里,就换了模样,物理、化学、数学加起来才二十五分。
钱伟长入学报道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听到消息的他气愤不已,拍案而起,“我要学造飞机大炮!”“造飞机大炮”要转到物理系,叔父钱穆肯定不同意。钱伟长就带上叔父好友顾颉刚,轮番劝说。“我们国家首先要站起来,站不起来受人欺,就因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向学科学,我认为应该支持。”顾颉刚说完这番话,钱穆便不再阻拦。到了系主任那儿,吴有训看罢成绩单后,认为成绩太差,根本不收。钱伟长继续软磨硬泡,最后吴有训答应他试读一年。只要物理成绩达到七十分,就转为正式学生。从此他在图书馆废寝忘食,一年后,正式成为了物理系学生。
毕业后,钱伟长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写成一篇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爱因斯坦看后说:“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从一无所知,到学科专家,钱伟长留下来一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民国学术之风多自由,掀开历史的一角,我们就能见微知著。闻一多1912年参加清华招生考试,数学十八分;朱自清1916年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正因为胡适、蔡元培、罗家伦这些大师,在录取考生时,不拘泥于框架,才子佳人们才能进入大学校园,才华得以施展。
这种方式放在民国,自然是可行的。当时中国整体文化水平低下,大部分民众都目不识丁,高校只好多渠道挖掘人才,如果招生太过死板,很可能连学生都招不满。当时能够学文识字、参加高考的学生,多半出身书香世家或官宦名门,打小耳濡目染,人文素养自然也不会差。
但这样灵活的招收方式,也带来了很多弊端,譬如文理科人才比例严重失调。大师们虽说博闻强记、学富五车,却多重文轻理。就像才女张充和,在北大旁听了几堂数学课,如闻天书,便很快缴械投降。考试前,家人为她准备了圆规、三角尺等作图工具,她说:“没用。”的确没用,因为她连题目都看不懂。
千年来重文轻理的传统,使得大师们鲜少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钱伟长算一个,所以他弃文投理了。要是继续学历史,他也必然能名垂青史。但他选择了更直接有力的物理,“造飞机大炮”。人文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理工科学帮助国家在世界挺直腰杆,二者缺一不可。
【原载《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