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清,陈绿梅,李铭冬,黎柯渝,肖红英,王光言
(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肿瘤死亡属于我们国家各类病因死亡的第一位,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出现率不断升高,对于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针对晚期肿瘤患者,不但肿瘤自身症状加重,还会伴随疼痛、发热、恶性腔内积液以及恶病质影响,使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和疾病斗争的信心,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所以晚期肿瘤患者不但需要接受治疗,还需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护理[1]。本文回顾性分析晚期肿瘤患者100例的资料,根据护理方案的差异对其实施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心理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况,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晚期肿瘤患者100例的资料(2016年1月~2017年1月),根据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83±9.55)岁;研究组男3 0例,女2 0例,年龄4 2~7 9岁,平均年龄(61.42±9.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全部接受常规护理,首先为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向其介绍晚期肿瘤的基本情况,包括化疗前、化疗后、放疗前与放疗后的各类注意事项等,给予患者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为其播放舒缓的音乐,加强关怀护理,对于患者身体感受情况进行询问,调整良好的室内温度和湿度,提高对患者的保暖护理。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对于每位患者的心理情况开展评估,综合患者的性格、文化水平及认知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在合理范围之内满足患者的需求,教会患者宣泄不良情绪的正确方法,利用深呼吸、芳香疗法以及音乐疗法等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获得患者家属的配合,与患者家属开展交流,使其参与到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来,一起照顾并且安慰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来自于家庭与医院的温暖[2]。
在两组患者接受护理措施1个月后,通过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记录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患者得分高低代表其抑郁焦虑情况严重与否[3]。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情况(±s,分)
组别 n 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研究组 50 43.15±3.99 47.62±3.29对照组 50 58.51±4.18 60.16±3.69
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当患者得到确诊时,会出现难以接受的心理,无法相信自己所患肿瘤,部分患者会怀疑医生诊断,无法接受与面对现实,部分患者会对医生欠缺信任感,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下降,大部分患者了解自身所患晚期肿瘤之后,非常容易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同时由于肿瘤治疗时间比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长时间处在害怕与恐惧中,担忧治疗效果,害怕死亡,产生食欲下降、焦虑与失眠等负面情绪,影响到患者的身心恢复。患者在确诊属于晚期肿瘤之后,会出现失望与悲观情绪,严重者会产生绝望与心情低落,对于生活丧失信心,一些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治疗积极性下降,或是放弃治疗,直接面对死亡,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同时内心较为脆弱患者,会出现自杀的念头[4]。患者接受一段时间治疗之后,对于疾病的情况认知度提升,内心逐渐接受患病事实,心理相对较为平稳,对于治疗充满信心,但是依旧存在部分患者欠缺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内心缺少安全感,过度依赖药物治疗,自我要求应用过多免疫辅助药物,认为用药越多治疗效果越理想,无法认识到提升自身免疫力的作用,对于治疗效果造成影响[5]。根据本文研究显示,回顾性分析晚期肿瘤患者100例的资料,根据护理方案的差异对其实施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心理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况,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表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晚期肿瘤患者属于心内极度脆弱的群体,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保证交流时间,严格观察患者内心改变,对每位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记录,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给予患者耐心、积极的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与抑郁情绪,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