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约有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此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后,会减退患者视力水平,而且治疗如未能及时、有效开展,可能会造成患者失明,使患者身心健康均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临床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时,应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以改善身心状况,不过,应用常规护理所能获得的效果有限,并不理想。研究指出,将眼科护理干预应用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后,可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视力水平。本院即给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眼科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接收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47~81岁,平均(59.4±3.4)岁,糖尿病病程2~23年,平均(15.2±1.8)年,视网膜病变病程2个月~3年,平均(1.6±0.2)年;临床分期:Ⅰ期29例,Ⅱ期43例,Ⅲ期14例。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2)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护理按照常规方法开展,包含保护眼睛、定时清洁、宣讲基本疾病知识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眼科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
1.2.1 心理护理
该并发症发生后会降低患者的视力水平,护理人员要积极安慰患者,并与患者沟通,根据患者主诉,判断患者心理状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给予患者鼓励,使患者尽量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疾病,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正向的心理支持,多与患者聊美好的往事,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1.2.2 健康指导
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知识系统的讲解患者,让患者了解到经积极治疗后可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指导患者遵照医嘱利用滴眼液滴眼,并讲解正确的滴眼方法,保证患者能够准确的应用药物,促进药物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
1.2.3 饮食指导
患者每餐的进食量应适当减少,将进餐次数增加,每日食物摄入量严格控制,纤维、蛋白含量丰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食用,减少饮食中盐分及脂肪的摄入量,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引导患者逐步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1.2.4 运动指导
给予患者相应治疗后,嘱咐患者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均不可在3~6d时间内进行,3~6d后,运动可适当开展,运动方案以患者情况为依据合理制定,适宜的运动方式包含散步、太极拳、慢跑等,30~60 min/次,至少3次/周。
1.2.5 眼部护理
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降血压、降血糖治疗,并严格控制,收缩压低于160 mmHg、舒张压低于90 mmHg、血糖在10 mmol/L以下时,荧光血管造影即可开展,造影后,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要多喝水,以能尽快排出造影剂,指导患者识别光线的方法,防止强光刺激眼部,协助患者做好眼部清洁。
分别于护理前后检测患者视力水平;护理完成后,评估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工具为GSES,总分4~14分,分数越高,自我管理水平越好;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视力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视力水平、GSES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n=43) 视力水平 GSES评分 护理满意度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0.47±0.09 0.79±0.15* 35.07±3.84* 96.34±3.57*对照组 0.49±0.09 0.58±0.13 27.62±3.91 90.15±3.8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后,疾病影响下,会降低患者的视力,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心理,甚至会出现拒绝治疗的行为,不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临床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时,护理具有重要作用,给予患者眼科护理干预后,可提升眼部护理的专业程度,使患者视力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眼科护理干预中还包含运动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综合性的措施,可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并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预后情况,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2]。
综上,眼科护理干预应用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后,可促进患者视力水平有效改善,升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