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含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放射治疗(radiotherapy),简称放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放疗可以治愈23%的恶性肿瘤[1],但放疗随之带来并发症的成为是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放射性皮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接触放射线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长期接触而防护不周导致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严重者会出现皮肤破溃、疼痛、甚至中断治疗等后果,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放射性皮炎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2],其预防措施也日益增多,局部用药是预防皮肤受损的主要方法[3];医用射线防护喷剂、3M无痛保护膜也可预防放疗患者皮肤损伤[4-5],但两者费用较高,临床实用性不大。为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我科146例肿瘤放疗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留置针敷贴外用,观察两组照射野标记及皮肤情况,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不分年龄及病种在我科行放疗的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试验组各对照组,各73例。入选标准:诊断为肿瘤需要行放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对留置针敷贴过敏者②有过放疗史③有过敏性皮炎或皮肤病患者。根据不同肿瘤,两组患者均按常规剂量放疗,照射部位包括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等,两组在肿瘤类型、放疗剂量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从放疗开始,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不予任何保护措施,直到放疗结束。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在定位后根据照射野标识的大小裁剪适宜的留置针敷贴,将其平整的贴于照射野区皮肤,每周更换,出现潮湿、卷边时及时更换,每天观察记录皮肤情况。
根据急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6]进行评估。I:暂时脱毛,毛囊丘疹;Ⅱ:脱毛、红斑;Ⅲ:二次红斑、烧灼感、水肿。Ⅳ:红斑、麻木、瘙痒、水肿、刺痛、坏死、溃疡。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皮肤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发生皮肤放射性皮肤损伤为30例(占41.1%),对照组为44例(占60.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1,P=0.02P<0.05)。
试验组皮肤损伤程度较对照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58,P=0.025<0.05)。见表1。
表1 两组皮肤放射性损伤程度比较[n(%)]
试验组发生损伤时间16~45 d(M=25),对照组10~38 d(M=18),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延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19,P<0.001)。见表2。
表2 两组皮肤损伤发生时间的比较[n(%)]
留置针敷贴是临床上留置针穿刺时必不可少的医疗器具,使用频繁,而且廉价。其由透明膜、医用压敏胶布、护纸组成,为半透明状,薄而软,无色无味,带有微孔,透气性能好,还具有防菌、透湿、低致敏性的特点,因此,能够减少外界对皮肤的摩擦,从而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放射性皮肤损伤影响了肿瘤病人放疗的剂量和耐受性,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降低放射引起的皮肤损伤,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本研究表明在放疗过程中,使用留置针敷贴,在保持照射野标记清晰的同时能降低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减轻皮肤损伤,缓解患者搔痒,疼痛,更好地完成放疗患者的皮肤护理工作,保证放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其是否会对放疗的照射剂量有影响仍需做深入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