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簧清风涤烦暑

2018-10-11 08:47国胜连
海燕 2018年10期
关键词:邵阳

□国胜连

戊戌盛夏,高温热浪席卷全球。亚洲及欧美各国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就连高寒的北极圈气温也罕见地超过了32℃,望着大片冰雪消融,人们惊呼:白色的北极熊极有可能从这个迅速变“火”的地球上消失,一个无冰的北极带来的沉重后果,可能是人类难以承受的。“万岛之国”的挪威,年平均气温只有7℃,今夏却爆出了33.5℃的高温,极昼天光炙烤之下,热气蒸腾,绿色浓郁的挪威森林仿佛在无力地颤抖着,不知一向偏爱北欧风情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遇上此景当有何种念想。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8月4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华北中部、重庆北部、江西东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吉林东部和南部、辽宁中北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偏南地区、新疆吐鲁番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39℃。这是今年夏天中央气象台连续22天发布高温预警,东北多地高温燃爆了历史纪录。

2005年8月,台湾诗人余光中第二次来到大连,不久他写下了一首钟爱滨城,寄托乡愁的《大连》,这位现代的行吟诗人浪漫地赞美北方明珠大连:“见证着都市本来是海港,偏北且多雾,一位爱戴面纱的美人。”连湾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一面依山、三面靠海,拥有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兼有海洋性的气候,夏季潮湿多雨,平均气温在20℃以上,8月最热,温度高点不过29℃。然而今年盛夏这位“爱戴面纱的美人”却焦头烂额,热得难堪。连续多日无雨,最高日气温直逼40℃。赤日炎炎,暑气蒸蒸。大暑那天,有一位段子手不忘调侃:派个人上去看看,天怎么这么热,是不是起火了?一看,俺的娘来,王母娘娘在烧烤。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一切都是人类惹的祸,最该反省的该是人类自己。

暑气逼人,如火冲天,夏日避暑,尤为重要。古人向有夏季消暑的习惯,在水边、山旁、树下,乘凉消夏,欣赏鸣蝉惊飞,喜鹊栖枝,鹭鸟掠水,鱼儿扑腾,历代的文人墨客笔端诗中展示了一幅幅消夏全景图。“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唐代诗人白居易端居院中消夏,心静自然凉。

“烦夏莫如赏夏”,是古人对炎夏的标准态度。宋代葛元怀《夏日》诗:“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北宋诗人消夏中独坐赏景,热火的日子过得充满着清平的诗意。宋代词人秦观有一首《纳凉》更是妙趣横生:“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遥想当年淮海居士携杖追风逐柳,在一个月明之夜,倚坐桥畔纳凉,不远处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声飘忽参差而起,晚来热风消散,池塘中莲花正好盛开,传来阵阵幽香袭人,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消夏图景。我喜欢“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的清凉意境,好友翼庐孙海鹏先生说,这两句诗对仗工稳,用来做联语奇佳。于是,我便定制收藏了一副海上名家刘一闻先生“月明风定”书法对联。

唐代王维为消暑,抱着古琴走进了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高歌长啸,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千古吟哦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杭州云栖竹径为西湖名景,翠竹成荫,小径蜿蜒,清溪潺潺,娇婉动听的鸟鸣自林中传出,幽静清凉。清末国学大师俞樾游过云栖后,在《春在堂集》中写道:“一日至云栖,此地万竹夹道,遮日凌云,巨竹弥望皆绿,仰不见天日,竹下伏天清凉无比。 ”浙江莫干山、四川蜀南竹海、上海万竹园、安徽九华山闵园竹海、福建武夷山竹林,都是这样闻名天下的竹林胜地,自然成了人们消暑度夏的好去处。竹海之中,清风夹道,清凉透气,林中避暑,颇得“竹径清风涤烦暑”之妙。

连湾身处东北,无竹林之幽,幸好莲韵堂中尚有来自南方的竹木雅物可赏,聊以清心消暑。戊戌初夏,一个晴热的周末,我随着焦兄、家乐兄等数位藏友一起游逛连湾华宫小市。那时市场上空还未悬挂遮阳的防晒大网,整个地摊都暴露在刺目的日光之下。因此,有心的藏友多会在太阳升上市场牌楼前赶到,一来天气清凉,逛起来不热,二来看得真切,更容易抓宝。那天,我赶到市场时辰略晚,早起的焦兄和家乐兄已在市场上逛了数圈,眼见我空手无获,颇有恻隐之心的焦兄指点说,市场边上有一位河北来的老藏家,手上几个老物件还值得琢磨。在焦兄所说的地摊上,我遇见了这一对现代竹簧烙画山水花鸟六方瓶。物主说,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专供出口创汇而制作的工艺品,国内市场见不到,囤积仓库里几十年了,近年才有少量流入市场。玩竹簧,博闻强识又常年在市场中行走的焦兄是一位行家里手。我记得几年前,他曾在华宫小市上“捡”到一只刻画山水,制作精制的老竹簧茶叶盒。今年春天,还在此地,焦兄又收获一对文革刻花彩绘竹簧方瓶,当时曾引起众位藏友一片艳羡。焦兄常说:这是个宝,就不能错过。于是我毫不迟疑地弯下腰,从三对竹簧六方瓶中,细心选出了这一对,既有山水又有花鸟,画工老道,题材传统,制作精细,时代特征鲜明的竹簧佳品。“庾岭春深”、“瓜果涤烦暑”,两只六方瓶上的题识足以打动我心。当时一旁的家乐兄本心有所仪,但见到物主手上宝贝有批量之嫌,便犹疑中放开了手。最后还是焦兄指点迷津:六七十年代的工艺品都是集体批量生产的,如果是孤品,反而引人生疑。中午过后,当家乐兄再次返回华宫小市,那位老藏家早已不见了踪影。

竹簧,又称“翻簧”,《辞海》概述 :“竹簧工艺,亦称翻簧,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主要产地有湖南邵阳。”所谓翻簧,是把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湖南邵阳地区盛产楠竹,楠竹纹路精密,竹青如绸缎,竹簧如象牙骨,是竹簧雕刻的上乘原料。加工好的竹簧莹润晶亮,具有淡黄象牙的色泽,被誉为“竹象牙”。清代艺人王树琅首创竹簧雕刻艺术,采用传统白描技法,以刀代笔,在竹簧上刻出各种花、鸟、虫、鱼、诗词书法等图案。竹簧加工复杂,技术含量很高,一件竹簧工艺品要经过八十多道工序才能最后完成。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典雅古朴,传统竹簧成为一种既可实用又可欣赏的工艺品。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邵阳翻簧竹刻首次走向海外,当时5位雕刻艺人(“管弦室”)精心制作了1只“荷叶花瓶”,获得了博览会银奖。清末、民国初年是邵阳翻簧竹刻的鼎盛时期,当时竹簧制品达300多种,艺人有200多名,出现了张梅孚、汤惠卿、王民生等竹艺大师。据传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定制一把翻簧竹扇作为贡品,后又定制了翎毛筒、丝烟盒、朝珠盒等翻簧工艺珍品为慈禧太后祝寿;邵阳籍的蔡锷将军也曾携带刻有嘉庆年号的翻簧竹刻东渡扶桑,赠给日本友人。新中国成立后,竹簧艺术有了更大发展,先后开发出了异型造型、高温压制等新技术,引进了喷漆工艺。在表现技术上,保留传统艺术特点,画面讲究章法,融合绘画、书法、金石、版画、雕刻等为一体,发展了镂雕、浮雕、皮雕、拼嵌、烙画、着色、压烫、腐蚀、电绘等多种方法,邵阳竹簧成为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据传1950年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特定制了8件邵阳竹簧精品,作为送给斯大林的祝寿礼物。竹艺大师胡恒芳曾制作一只竹簧六方瓶,线条深浅适度,脱俗清丽,堪称竹簧工艺中的精品。

手上这对竹簧六方瓶统高约13.5厘米,瓶高12厘米,配有仿红木六方底座,造型清秀,线条流畅,竹簧莹润,轻泛着岁月沉积的温润包浆。瓶身上精致的烙画技艺炉火纯青,不仅展示了艺人精到的绘画书法功底,还体现了文革时期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枝铁骨寒梅迎风绽放,不知名的竹艺家巧笔题上“庾岭春深”的主题,让观者联想到岭南千树万梅齐放的春景。画上山水孤帆,配上“江上孤舟斜”,“亭边浅水微波”的诗句,画清诗雅,相得益彰。桃子美、石榴满、香瓜甜、莲藕脆、枇杷黄、莲蓬鲜,清供满眼。题写“瓜果涤烦暑”,画龙点睛。画上远山近树,配以“岸随春水阔”,“帆带暮树多”,诗情画意,堪称绝配。 这两只六方瓶上没有创作者的落款,只是烙下了“仿古”、“古用”两个极具政治色彩的所谓名章,或许他们就是当年隐名的竹艺大师倾心之作。

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中那只画着《延安颂》烙铁画的大立柜,那是巧手的父亲用尽一个夏天的业余时间,顶着暑热,流着大汗,用多种木材拼接制作的双开门大衣柜。《延安颂》是父亲请一位画家朋友用电烙铁画的,现在我手上这对竹簧烙画山水花鸟六方瓶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今天,那只凝结着父亲汗水心血的衣柜早已物不复在,而这对竹簧烙画山水花鸟六方瓶却依然故我,甚至还泛出了岁月的光芒。这是造物的赋予,还是时间的恩赐?我想,只有懂得了珍惜,才能亲近永恒。

猜你喜欢
邵阳
乡村振兴下的湖南邵阳茶园村农产品包装设计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公益海报作品选登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寻梦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资水邵阳段野生砂鳖肌肉与裙边营养成分与品质评价
邵阳地区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KPN菌AAC基因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