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璇 覃柳笛
“1979年,中国电影行业恢复电影放映业务之后,一度创造世界纪录,年人均观影高达29次,这个纪录到现在都没有国家能突破。”这是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在2018年6月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分享的一则往事。
自那时起,近四十年来,中国电影业在风云激荡中探索,如今,其所创造的若干纪录已为世界所无法忽略。
2018年2月,《洛杉矶时报》对中国春节档期电影票房作出报道:“中国春节一周的票房达到9.46亿美元,这是世界纪录。单日票房突破2亿美元,是世界纪录。单日观影人次超3000万,是世界纪录。单片单日白天场票房达8500万美元,还是世界纪录。”
在文化产业各个板块中,中国电影业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构建者,取得的成绩极为显著。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电影产业发展尤为迅猛:2002年全年票房为10亿元,至2017年已增至559亿元。而2018年一季度票房数据,中国首度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成绩的背后,是破立之间的大步前行:从改革开放头一个十年的全面复苏,到20世纪末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再到进入21世纪后走出阵痛、迎来全面產业化,实现了票房规模的持续增长。
这一轨迹,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形成共振。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银幕光影中,有国人在曲折里奋勇前行的壮阔景象、在时代激流里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电影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中国的时代变迁和改革风潮。《小花》对战争中青年情感的另一种诗意阐释、《庐山恋》中张瑜在郭凯敏脸颊上留下的一吻、《红衣少女》对独立个性和现代生活的描写,都见证了国人在改革开放后的心灵巨变。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说:“电影是否具有时代精神,不在于它是否写了改革,而在于它能否用改革者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一切。”
四十年来,在电影创作上,中国电影人或是通过影片反思历史,或是表现现实问题、反映大众诉求,或是在电影语言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在全球电影的交流和竞争里寻找自己的位置。
从“古装大片”“贺岁喜剧”“小妞电影”等市场化后出现的电影潮流,到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强势崛起,电影观念的蜕变革新和电影审美风格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后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一种直观呈现。
与此同时,电影消费已经成为如今中国人精神消费的主流模式之一。而电影消费的逐步渗透,也与全国城镇化的进程同步。
2002年后以院线制为中心的电影产业化改革,让城市电影的发行放映渠道全面走向市场化。民营资本投资院线建设,地产企业入主电影院线行业,这让电影院在城市综合消费空间内成为了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伴随着城市房地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建设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期,由此中国银幕数从2002年的8000块银幕增至2017年的超过5万块,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红利。
近五年来,互联网产业的勃兴亦深刻影响着电影产业,二者的融合,为电影产业带来更多资金以及技术手段和内容生产上的革新。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更肩负着迈向电影强国的使命。
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所言:作为文化产业“火车头”的电影产业,兼具经济责任和文化使命。
新的征程中,人们期待中国电影能始终坚持与时代其舞,以优秀作品表达国民情感和民族想象,由此释放出更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