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地膜覆盖无公害栽培是一项促进花生早熟高产、优质增效的栽培技术,近几年来,随着郾城区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花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此项技术深受当地群众喜欢。栽培实践也证明,花生地膜覆盖无公害栽培较常规栽培早熟10天以上,且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其技术要求介绍如下:
花生种植田周围1 km内不允许工矿等“三废”污染源存在。土壤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类二级标准(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并要求土壤肥沃,适宜花生生长。空气和灌溉用水应符合保护农作物的污染度限值及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可选用线性聚乙烯膜或除草膜,厚度0.004~0.007 mm,幅宽85~90 cm。
选择土层较厚的地块,秋作物收获后,秋耕或冬翻20~30 cm,耕后耙地保墒。冬季对黏性土壤每667 m2压沙10~15 m3改良。
应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熟期适宜的品种,如豫花系列、商研系列、漯花系列等;选用的种子要经过检疫,检疫不合格的种子不要种植;剥壳前晒果2~3 d,剥壳后分级选种,去掉破损、霉变、病虫和秕粒;播前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保证一播全苗。
播前要精细整地,做到土壤细碎、粒度均匀、无杂物、秸秆等。按85~90 cm宽起畦,畦顶宽55~60 cm,畦高10 cm,每畦种植2行,穴距18~20 cm,每穴2粒,可开沟条播或点播,每667 m2种植8000~9000穴。
可使用生物肥、有机肥、硫酸钾型三元素复合肥等,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产量水平并结合花生的需肥特性进行配方施肥。基肥一般每667 m2施有机肥4500~5000 kg、硫铵30~40 kg、过磷酸钙50~70 kg、硫酸钾10~15 kg;中后期追肥可用浓度为0.2%~0.4%的磷酸二氢钾、0.02%钼酸铵或1%~2%尿素溶液叶面喷施。
盖膜时要抻直拉平,紧贴地面,膜边入土,用土封严压实,不留缝隙;并每隔5 m压土固膜,防止跑风漏气和大风刮膜。当花生幼苗长至2片叶时,选择晴天及时打孔放苗,防止高温烧苗。可将幼苗真叶掏出孔外,并及时用土密闭孔口边沿。打孔时,孔径要尽可能小,以真叶能伸出孔外为宜,以免降低保温保墒效果。
春地膜覆盖要保证双沟配套,抗旱排涝,花生结荚期需水量大,如遇干旱要及时浇水,饱果期注意排涝,做到田间排水通畅,防止积水,以免引起早衰烂果。
发现有徒长趋势的花生田,每667 m2用5%高效唑粉剂70~90 g或15%多效唑粉剂20~25 g对水喷雾。
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在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掌握适时适期施药,合理用药,严禁使用高度高残留农药,可采用天敌、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加以防治。
蚜虫的药物防治指标为当每百穴植株达2000头时,每667 m2用10%吡虫啉10~20 g或50%抗蚜威10~15 g田间喷雾防治。
当花生田每平方米有7头幼虫(或卵40)时,每667 m2用BT乳剂200 mL,对水50 kg在卵孵化盛期喷雾,5天后再喷1次。
田间病叶率达10%时,每667 m2用20%己唑醇悬乳剂8~10 g,对水75 kg喷雾,每7d喷1次,连喷2~3次。
当花生饱果指数达到60%时,果壳内壁出现黑斑就可适时收获。收获早,水分大、含油率低,糖分高,产量下降;过晚,易造成落果变质,遇阴雨天气,常导致萌芽霉烂,造成减产。收获后,及早翻晒,当荚果含水量在10%以下,脱壳仁果含水量在8%以下时进行储藏。在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过程中,严格避免接触有害污染源,并符合国家有关卫生管理标准要求,以确保花生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