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陇平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问题;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4—0091—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四门思政课之一,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所有专业所有层级全部覆盖,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共八章内容,“法律基础”部分涉及“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树立法制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和“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等三章。教学大纲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引导大学生加强法制观,以正确的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为逐渐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高校、职业和自己);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虽只占三章,但是其在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所占的课程内容的比例数,因此,如何有效实现这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整体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人员非专业化。教学人员非专业化的问题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其一,虽然很多高校有思政课教师,但是从业教师所学专业基本为思想政治教育,少有法学专业的,所以基本就由思政课教师来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全部内容的教学。其二,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内容在数量上只占全部内容的30%,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即便是学校有法学专业的教师,学校一般都会安排思政课教师去上,不会再去安排法学专业教师去上。这两个原因导致教学人员非专业化现象的出现。
2. 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法律基础”部分内容本身虽然只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30%,但是面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宏伟历史,设计的教学时间也只够给学生们介绍一下我国法治的大致情况,不能够深入进行诠释和解读,这也就造成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附加材料受诸多限制未能涉入,出现教学内容单一化的现象。
3. 教学手段落后。由于受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双重限制,在实际教学中,法律基础部分使用的教学手段非常有限,这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基本都是大班授课,案例教学、情景剧教学法使用起来有障碍,针对教学大纲中数量庞大的教学内容,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手段比较现实,但在学生接收信息快速和利用片断化资料自证的情况下,现有教学手段显得较为落后。
三、“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改革建议
1. 实现“法律基础”教学人员模块化改革。将“法律基础”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进行设计,同时建立教师教学内容的组合模块,形成教学内容的板块链接,打破专业局限,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变成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师变为思政课教师+法律课教师1+1模式,有效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平台效应,不但完成教学基本内容,而且完成相应的普法宣传任务。
2. 丰富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尽量扩展相关社会现象的内容,通过对社会中真实故事叙事情节的法律解释,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宣讲,使学生不再停留在课程内容的枯燥法条和单调框架上,真正通过法律思路去阅读这些故事,通过故事的阅读来认识社会,通过对社会的了解来理解教学内容。
3. 案例教学与情景剧教学手段的应用。案例教学是法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班额较大的问题,可以设计加入情景剧教学手段,就是将学生按照小组分类编排,建立情景剧教学活动小组,学生自己选择相关案例,依照案例的内容自己扮演角色。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地自学相关法律知识,同时,通过教师的案例教学点评,可进一步从情景剧中认识法律知识误区产生的原因,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对这门课程“法律基础”部分教学进行改革,能增强其实用性,发挥专业教师所长,也是在高校中开展普法宣传的理想平台。
編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