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

2018-10-09 07:26邓万春
江汉学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计分卡公益活动公益

邓万春,王 威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 430063)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公益类组织是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众性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2016年1月,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年审工作,而绩效评估是实施年审的较好选择。然而,目前国内针对高校公益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较少。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现阶段对高校公益类组织的研究存在理论性探讨较多,实证性分析较少的问题。李秦(2014)[1]、张芮瑜(2016)[2]、尹衍梅(2016)[3]、李发明(2016)[4]等人所开展的研究都是站在高校公益类组织的整体发展角度,通过分析组织发展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尽管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高校公益类组织的发展方向,但实操性不强。而王俊秋(2011)[5]、闫小龙(2012)[6]、王梦婷(2013)[7]、刘洁(2015)[8]、郑婷丹(2014)[9]等的研究,则是具体选择了某一公益组织,通过对样本的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这些研究中都明确提及了应建立组织评价支撑体系,表达了应重视对公益组织进行绩效评估的观点,但缺少绩效评估体系的具体构建与实证分析。

本文借助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评估方法,建构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此体系为基础实证评估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的绩效现状。

二、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研究以长株潭地区17所高校中的18个公益类组织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开座谈会等调研方法,发现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公益类组织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作为组织监管的重要机制,现阶段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的绩效评估只是一种形式简单的考核,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绩效评估机制。现阶段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的绩效评估方法主要为自我评估与指导教师(或挂靠单位)评估,方法单一,且会出现认识片面、自我感觉良好等问题,评估结果并不能充分反映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基本每学期都会进行一次组织考核,主要形式为上交工作总结或进行答辩。组织负责人对这种考核方式不以为然,认为此类考核结果的人为操控性较强。

(二)公益类组织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调研、访谈,我们发现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考核制度对考核对象的界定十分模糊,考核指标大多泛泛,不成体系。通过对公益类组织的考核制度进行比对,我们发现它们在内容方面存在共性。一是考核制度中较少涉及资金指标,大部分考核指标都围绕组织活动的开展与活动成效进行。二是考核制度多以文字说明为主,以具体数字呈现的指标只有例会参会情况、活动开展次数、文字材料上报时间、物资情况说明、活动参与人数,难以据此对组织进行全面评价。我们搜集到的考核制度中,只有2个组织的考核制度设计了评估表,但遗憾的是,这两份评估表的主要填写者为组织负责人,评分的主观性极强。

(三)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结果未合理使用

在评估结果的应用方面,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成员对考核结果的重视不够,对组织自我评价中罗列出的问题,整改效率极低。而绩效评估的低效也引发了组织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学生们参加公益活动的心态不端正,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同时,组织负责人同样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按部就班地将传统公益活动开展一遍就算完成了工作。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一)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对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绩效衡量模式提出质疑,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与RSI公司总裁戴维·诺顿针对企业的组织绩效评价创建了平衡计分卡[10]。平衡计分卡围绕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建立战略中心型组织,是一种通过绘制战略地图,对战略实施进行流程化管理的新型绩效管理体系。

(二)平衡计分卡的评估维度

平衡计分卡方法克服并打破了传统绩效管理中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通过与组织战略息息相关的四个领域进行维度构建,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将组织战略与业绩联结起来。

1.财务维度

财务维度用传统财务术语描述了战略的有形成果,提供了组织成功的最终定义[10]。财务类指标通常围绕盈利/收入、成本与生产力/效率、资产利用这三方面进行设置,一般可以采用收入增长战略或生产率提升战略来改善财务业绩。

2.顾客维度

顾客维度由组织在市场上的预期绩效成果和驱动绩效达成的客户价值主张构成[10]。作为组织利润的主要来源,管理者在明确组织由竞争获取的顾客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确立组织在这些目标顾客和市场中的衡量指标,具体阐明组织所对应的顾客群与市场战略。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阐述了组织中创造价值的少数关键业务流程,这些流程驱动着企业向客户生产和传递价值主张的两大关键战略要素[10]。管理者通过对运营管理流程、客户管理流程、创新流程及法规与社会流程进行详细分析,以更好地向客户生产和传递价值主张,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4.学习与成长维度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关注核心在于组织的长远发展能力,重点描述了组织的无形资产及其在组织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具体指标设置应充分考虑组织内部业务流程中所需的特殊能力和特征。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的绩效评估现状及问题,本研究引入平衡计分卡这一评估方法,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评估维度,将影响公益类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类与细化,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见图1)。

(四)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指标权重设置

基于对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的深入调查研究,以及笔者在高校公益类组织中的长期实践,结合平衡计分卡的相关知识与现有的公益组织研究文献,本研究以主观赋权法对所构建的绩效评估指标赋予权重(见表1)。

图1 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表1 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指标权重

1.财务维度:物质保障条件

高校公益类组织作为非盈利组织,对财务维度进行评估时应重点考虑组织经费额度问题。高校公益类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为学校的经费拨付以及争取社会赞助。具体权重赋予如下:

表2 财务维度指标及权重

2.顾客维度:组织满意度

高校公益类组织在顾客维度上主要表现为活动开展与活动成效两方面,进行评估的群体为组织管理者、活动参与者、被服务者以及指导教师。具体权重赋予如下:

表3 顾客维度指标及权重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组织内部管理

高校公益类组织的内部管理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设立、人员配备情况及组织内部建设。具体权重赋予如下:

表4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指标及权重

4.学习与成长维度: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归根结底是为广大在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公益建设,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可以通过组织成员成绩、满意度及成员退出率予以反映。具体权重赋予如下:

表5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及权重

根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重赋予,本研究进一步在每一指标下赋予60—100分的评分区间,形成绩效评估量表。在实际进行绩效评估测量时,通过对参与人员,即公益类组织指导教师(或挂靠单位负责人)、组织负责人及组织成员、活动参与者、被服务群体,分别进行测量,最终数据加权平均,得出组织的绩效成绩。公益类组织的绩效评估成绩,可以有效地反映出组织的绩效水平,评估结果也可进一步用于公益类组织的改进工作(见表6)。

四、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实证研究——以长株潭地区高校为例

(一)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过程及结果

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将设计好的绩效评估量表发放到18个研究对象手中,问卷回收后,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后,得出现阶段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的绩效得分为84.84分(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成绩较为一般,可提升空间极大。

表6 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量表

通过表7,我们清楚地看到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在各指标上的平均得分,这个分数能够反映出高校公益类组织在四个维度各指标方面的一般表现。为进一步提高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本研究将各项指标的最低得分标准设为85分,不足85分的指标项为现阶段组织发展短板,这些短板将在本研究中着重进行分析。

1.财务维度

通过表7我们发现,在财务维度方面,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的成绩均不达标,甚至和85分的标准差距颇大。四个指标中,大部分高校得分均位于平均值以下,尤其是校级以上大型活动经费拨付额度和日常活动赞助额度这两个指标,80%的高校得分均低于平均值。结合表6,可以看出,高校能够拨付给公益类组织的日常活动经费约为1000—1500元,校级以上大型活动拨付的经费一般小于3000元。而公益类组织能够拉到的赞助极为有限,在日常活动方面,大约为500—1000元,在校级以上大型活动中一般不足万元。结合前期访谈得到的信息,本研究发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证明高校公益类组织活动经费不足这一现状。例如校级以上的大型活动,学生最多只有几千元能够使用,租用场地、租借设备、购买必备的布置会场的物资、邀请嘉宾,零零总总算起来,资金捉襟见肘,想要将活动做大、做精致十分困难。

接上表

表7 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评估加权汇总表

2.顾客维度

顾客维度方面,我们看到11项指标中有9项达标,未达标的两项分别为活动开展中活动参与者对活动创新程度的评价,以及活动成效中组织的影响力与号召力,60%的高校得分低于高校平均值。

我们私下将各高校上述两个指标的得分以折线图形式呈现后,可以看出,长株潭地区公益活动参与者对公益活动创新情况的评价多在70—85分之间,即处于一般或较为创新之间,这说明高校公益类组织所开展活动的创新程度并不能让活动参与者满意。前期问卷调查结果同样反映出这一问题,有57.78%的活动参与者认为公益活动缺乏创新。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所举办的公益活动中,举办最多、学生参与最多的是爱心捐款活动,占75.35%,义务劳动和环保活动以49.92%和47.92%紧随其后,而支教、大型赛事志愿者等活动因开展较少,活动参与度也较低。

另一方面,长株潭地区80.28%的高校学生是通过其他人或其他组织的宣传才了解到这些公益活动,QQ群、QQ空间与微信朋友圈三种方式是了解公益活动的主要方式。但也有47.61%的学生反映,公益类组织自身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较弱。在活动成效方面,因活动参与者认为活动创新程度不够,会对组织做出一般的评价,在学习与生活中也不会主动提到相关公益类组织或活动,公益类组织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整体较低。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的组织结构与内部建设相对较好,组织机构设置完善,能够协调运转,拥有组织口号、标志和管理制度,内部凝聚力较高。主要的问题存在于人员配备方面,一是组织管理人员普遍占据组织总人数的20—30%,人数较多;二是指导教师(或挂靠单位)每学期普遍只进行过3—5次指导,平均每月一次,指导次数较少,成效较低。

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的管理层级多为两级,组织中的正式成员在20—100人不等,按照管理学中管理幅度的概念,每一个基层管理者都能够管理10—15人,中高层管理者每人能够管理5—8人,则一个公益类组织中的管理者应该控制在3—12人,最多占组织总人数的15%。根据统计结果,我们看到,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中只有11%的组织达到了标准,89%组织的管理人员均大于20%,甚至有个别组织管理人员占比超过了30%。过多的管理人员直接带来了权责不明、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且管理人员过多的组织也容易发生摩擦,人际关系处理难度较大。在指导教师(或挂靠单位)的指导方面,与研究前期所了解的一致,长株潭地区大部分高校公益类组织每学期平均只能接受3—5次指导,且组织管理者认为指导教师的规划落到实际成效一般,其中有1个组织的指导教师长期缺位,从未进行过指导。

4.学习与成长维度

从整体来看,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在学习与成长维度上的表现较好,在组织管理者方面,他们在一年的学习与工作中收获颇多,不仅积极地参与了公益活动,还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经验,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在活动参与者方面,尽管他们认为公益类组织还存在诸如对志愿者培训不到位、对志愿者激励不够、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但目前他们对公益类组织的整体满意度还是较高的,中途退出公益活动的学生较少。学习与成长维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活动参与者学习成绩较为一般,本研究不能排除参与公益活动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这一问题。

(二)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长株潭地区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分析出影响公益类组织绩效结果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促进高校公益类组织绩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1.多方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首先,高校公益类组织的挂靠单位在制定本单位预算时,应对公益类活动进行政策倾斜,加大投入[6]。同时,基于校团委的统筹,争取高校党委、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院实现联动,给予公益类组织更多的支持。其次,公益类组织应积极争取与学校联系、合作的企业的力量,让他们出资支持公益活动,助力组织发展。而当资金筹措困难时,组织则应主动出击:一是可以借助团省委、团市委等机关单位及区域高校青年志愿者联盟的力量,与有关单位形成常态化的公益合作。二是进行公益组织“一带一”模式的构建[11],高校公益类组织与社会NGO组织紧密联结,在校直接招募志愿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2.走创新创效之路,实现组织持续发展

创新是推动组织进步、保持组织活力的动力源泉。高校公益类组织应进一步挖掘公益内涵,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学科优势,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深挖校内外公益实践,塑造公益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使组织真正形成资源供给型和问题解决型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同时,公益类组织应加大宣传力度,占领微博、微信、热门APP等网络社交阵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断扩大公益类组织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愈发活跃的氛围中,把握并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打造出更加鲜活的组织形象,是高校公益类组织开创新的宣传阵地的必由之路。

3.强化组织管理,规范组织发展

高校公益类组织一方面应精简组织机构,建立高效的领导团队,厘清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形成职位说明书并加以规范。做好卸任组织管理者与接任者之间的交接工作,保持评估信息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对评估结果的重视与合理使用。另一方面,高校公益类组织应进一步完善组织日常管理规范与组织绩效评估制度,将指导教师的指导次数、内容与成效计入评估,加大组织间评奖评优时相关指标的比重,用制度监督、约束指导教师落实指导工作。

4.加强组织内部的学风建设

学习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任何学生工作、学生活动都不能取代其地位。高校公益类组织应建设热爱学习、阳光向上的组织文化,矫正不良风气,积极引导,端正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心态,建设学习型公益组织。同时,公益活动应尽可能地安排在周末开展,避免与参与者课程冲突。活动参与者则应摆正心态,协调好自己的时间,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参与公益活动,丰富课外实践。

猜你喜欢
计分卡公益活动公益
公益活动证书
内部计分卡和外部计分卡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平衡计分卡在紫鑫初元药业有限公司的应用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平衡计分卡对绩效管理的启示——以某国际航空快递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