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郊野公园首期开园范围内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北片)施工技术要点与管护

2018-10-09 08:13陈云兰吴志佳陈冬骥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9期
关键词:苗种树苗根系

陈云兰,吴志佳,陈冬骥

(上海陈政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940)

1 概述

该项目为闵行区郊野公园首期开园范围内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北片)。项目范围主要包括申嘉湖高速以北范围的规划河道和园区内河水系的河道,含大寨河、红卫河2条规划河道,5条园内支河和新开中心湖。整个项目内容包括新建护岸8.16 km、土方开挖30.43万m3、土方回填7.94万m3、河道疏浚 12.2万 m3、绿化4.76万 m2、新建泵闸2座、新建节制闸2座、新建桥梁18座、拆除桥梁6座、外围水系串心沟疏浚660 m。

2016年2 月—2017年6月,上海2015年度河道生态治理项目——闵行区郊野公园首期开园范围内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北片)为勘测设计施工一体化投标,该项目由上海市闵行区水务管理所立项,总投资9 875.955 7万元。项目主要是配合闵行区郊野公园建设,公园以“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农则农”为原则,对该区域生态资源进行全面改造提升,着力保护好原有的水系、绿地、片林、涵养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同时进行独具匠心的优化提升。其中,项目的核心工程内容为防汛墙、桥梁及亲水平台,水岸边6 m范围内的绿化种植。

2 前期工作

2.1 图纸审查与交底

生态绿化工程不同于其他市政建筑工程,其不仅需要通过适当的施工技法将绿化生态布局与人文艺术表达出来,还需要考量到场地环境、施工工序和后期运行维护等多方面问题。因此在施工前项目部便多次组织绿化工程施工图的审核工作。通过对施工图纸的反复校核发现以下问题:

(1)工程交叉施工的先后顺序存在问题。

(2)图纸的部分苗木不适合种植在水边。

(3)桥头与斜坡之间可能存在绿化种植空缺等问题。

项目部通过与原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后重新调整了冲突工序,并依据天气情况延迟了部分植物的栽种时间。同时对初始设计图纸的部分苗木(如园艺八仙花、卫矛、金钟花、紫珠、接骨木、火棘)进行了调整、替换。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苗木种植在水边,因河水水位上涨,土壤过于潮湿从而导致死亡及生长不良的情况。与设计单位沟通后将上述苗木替换为常绿鸢尾、黄馨和喷雪花,并拓展与延伸部分植被的范围,以消除桥头与斜坡之间空缺造成的景观割裂现象,还在每座桥的四个桥头种植灌木,品种与近边的灌木相匹配,既保证安全,又给人充实的感觉。

2.2 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

生态绿化工程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艺水平至关重要。项目在施工前期就多次组织施工人员通过专业培训、参观类似项目、邀请专家讲解等方式使施工人员高效快速地掌握绿化施工与养护的知识,并可以领会与贯彻相应的设计理念。具体的培训内容为:

(1)绿色植物的转运、栽种技术讲座。

(2)绿色植物的护理与养护技术讲座。

(3)相关环节的工程质量与质量目标管理讨论。

(4)长宁区外环西河南延伸等河道绿化工程的参观学习交流。

通过上述的培训学习活动使施工人员掌握了绿化工程中的施工要点与质量控制目标,并在理念上树立起“质量重于生命”的观点。此外,项目还严格落实与执行相关规范和质量标准,从而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顺利进行。

2.3 场地踏勘

在项目踏勘过程中,发现北二河与红卫河的土质有污染,经调查此地块原是化工厂,项目部提前采用了土壤修复技术以恢复土质。另外,在工程最南片靠浦放路有通信电缆及军用电缆,在施工时需要避免对其的破坏,在电缆周边树立了醒目的警示牌。

3 施工阶段技术要点

3.1 土壤修复技术要点

土壤修复的前期工作为平整施工现场、临时工棚、围挡和安全标志的搭建。随后依据土壤修复方案对施工现场进行放线和划定挖掘区域。将污染土壤挖掘后通过汽车外运的方式存放在指定处理区域。污染的土壤在运输过程中严密封闭,不允许出现泄漏和扬尘。如污染的土壤需要临时堆放,则用土工布覆盖土堆以防扬尘或雨水浸泡形成二次污染。土壤在预处理时先将土壤中的植物根系、石块和垃圾等固体杂物通过筛分设备进行剔除,并对直径在50 m m以上的土体颗粒进行破碎预处理。土壤处理时,先将污染的土壤堆叠成0.5~1 m高的锥形土堆,随后向土堆中加入改良剂。再利用搅拌设备对污染土壤和改良剂进行充分搅拌混合,搅拌时间控制在1 h。按上述方法重复搅拌2~3次。搅拌完成后静置一段时间后对土壤中的pH值、电导率、有机物含量进行复检,待达到修复标准。

3.2 绿化施工技术要点

项目绿化工程主要以提高和改造绿化景观为原则,兼顾生态与社会效益和防洪调蓄功能。在苗种的选择上,优先以本地生长速度快、抗虫能力强、经济成本低的苗种为主。所选苗种见表1。

栽植技术主要采用“四大一深”的方法。主要特点为:

(1)挖大穴。为使树穴达到0.8 m×0.8 m×0.8 m的标准。其目的在于有利苗种根系形成,促进其吸收水分与养分,有助于苗木的快速成长。

表1 项目苗种表

(2)选用大苗。项目部遴选根系较为发达的大苗与壮苗,所选苗种的胸径均超过3 cm,苗种高度超过5 m,且树苗随起随栽。

(3)大肥造林。为加快成林和苗种的发育,当树苗栽好后,采用集中施肥的方式。所用肥料主要为掺入过磷酸钙的土杂肥。施肥完成后在根部周边堆叠高于地面约20 cm的土堆,并进一步夯实以防肥料流失和起到固定苗木的作用。

(4)浇大水。苗木栽种后及时浇灌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使根系与土层结合紧密,利于根系发育,还可以协助苗木地下与地上部分的水分平衡。故该项目在栽种前要将苗木根系部分用水浸泡约20 h,栽种后马上浇水。

(5)深栽。项目的部分苗种为深根性树种,故在栽植时将苗种载入原土以下约5 cm左右。这样有利于苗种形成多重根系,还可以增强抗倒伏与抗风能力。

栽种中还切实遵循“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在挖树坑时将表层浅土与深层土单独堆放。当树坑挖好后,先将基肥放入,使其位于树坑的最深处。随后再将表层土碾碎后均匀地铺撒在先前的基肥上,这样使树苗的根部与肥料不直接接触,而碾碎后的表层土又可以为根系向深层的生长扩张提供适宜的条件。之后再放入树苗,再放入深层土,当培土至中间时,培土停止并将树苗稍微上提以防树苗窝根,影响成活率和后续发育。提苗完成后将埋好的土夯实,这样能促进树苗根系与周边土壤之间相互紧密地连接,加速水分和营养的吸收。“三埋”就是将剩下的深层土继续埋入,当填埋高度与地面平齐时进行第二次夯实,其主要目的是使树苗挺直达到防止倒伏、防风的效果。

4 工程管护

4.1 管护内容

管护工作主要为土壤生态修复定期复检、苗木的修剪施肥、场地的除杂草排防涝、季节性防虫和补种等。

4.2 管护措施

4.2.1 土壤生态修复定期复检

该场地之前长期受工厂生产影响导致土壤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其主要表现为土壤pH值较高(现场测定为8.2,高于设计值的5.5~7.5)、土壤板结和有机物含量较低(0.51%~0.79%)两个问题。采用以“生物堆-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组合工艺技术为核心对土壤进行生态修复。为防止修复后出现反复恶化或土壤肥力流失的现象,对土壤进行持续监测。项目为土壤中pH值、电导率和有机物含量,监测频率为土壤修复后每季度一次。监测结果与项目施工前对比见表2。

表2 修复前后土壤对比

由表2可以看出,经过土壤修复后的土地pH值环境降低至设计要求的范围,同时肥料也有所恢复,能为后续树苗的种植提供适宜的环境。

4.2.2 施肥与排涝

气候主要特点为夏季湿热且降雨量较大,雨季降雨量普遍超过1 000 m m,降雨后水系的水位迅速上升,会对项目造成一定的水涝影响;秋季气温温差大,气候较为干燥;冬季无严寒,降雨降雪量小;年均气温为15.7℃。施肥方法主要为在春秋两季对花灌木和乔木进行重点施肥3次。其中,花灌木施肥过程中适当控水,添加适量的磷肥与钾肥;乔木的施肥量则根据树木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调整。在高温季节,早晚两次对植物及时浇水;在雨季,降低浇水次数。同时后期考虑引入部分蓄水和渗水模块对项目进行局部海绵化改造。

4.2.3 病虫防治与防寒

1—3月组织人员对场地内的植物进行补植和施冬肥的工作。4—6月清理场地内的腐败植物,检查苗木的成活率并对新补种的苗木进行重点养护管理。同时做好蚜虫、蚧虫等病虫害防治,于 4—5月蚜虫、蚧虫幼虫活动期间采用液注孔等方法防治。在7—8月的梅雨季节做好抗涝准备工作,主要是在河道高水位情况下监测苗木根系是否存在浸泡现象;强降雨天气下雨水及时疏导。在9—12月期间修剪长势旺盛的苗木并做好秋冬季防寒工作。

4.2.4 养护与监管

由于水系面积广阔,项目组联合当地河道管理部门和林业管理单位组织周边村民进行看护。同时在河道周边醒目位置设立了护林铭牌标志,并加大河道与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为防止周边村民套种、毁林开垦等破坏河道绿化、侵占河道等现象,组织护林队进行定期巡查整改。

5 结语

经过该次绿化生态综合改造,闵行区郊野公园首期开园范围内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北片)将原先无人看护、杂草丛生、污染较大的河滨转变为生态环境优美的绿地公园。这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周边村落环境的观赏性与完整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起到水系美化与防洪防涝的实际功能。在项目实施前应务必做好踏勘、审核等准备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循PDCA质量管理方法,认真领会项目的设计思路与理念,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及时沟通与反馈才能切实确保项目的顺利完工,如图1所示。

图1 闵行区郊野公园首期开园范围内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北片)照片

猜你喜欢
苗种树苗根系
果树根系修剪的作用
移栽树苗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小牛壮壮栽树苗
巧栽树苗
雅安市:织密根治欠薪“根系网”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三棵桃树苗
根系分泌物解铝毒作用研究进展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