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提平,张亚宏,雷建明,张建学,王亚宏,王芙蓉
(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天水 741001)
随着我国冬油菜北移和北方冬油菜新产区的逐步形成,白菜型冬油菜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生态作物,同时也是促进北方耕作制度改革的先驱作物[1-3],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大意义[4-6]。但生产上应用的强抗寒性冬油菜品种较少,生育期长,导致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冬油菜北移[7]。加强强抗寒性优质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选育研究,培育优质、高产、强抗寒油菜新品种,成为甘肃省油菜生产的迫切需要和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成功选育出抗寒、耐旱、高产的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种天油15号。
天油15号以天油2号为母本、秦油4号为父本杂交,经过多代自交选育而成。母本天油2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父本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秦油4号为陕西渭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2005年春季,以天油2号为母本、秦油4号为父本杂交。对F1、F2代进行农艺性状与抗寒性等一般田间鉴定,选优良单株留种。F3~F6经田间农艺性状选择、实验室品质筛选和千粒重、含油率单株定向选择。F6世代中,系谱号11-328株系田间表现整齐一致、抗寒性强、成熟期适中、农艺性状优良,成熟后在株系行内选出整齐一致表现优异的20个单株混合收获隔离繁殖,定名为天油15号。2011—2012年度进行品鉴试验,2012—2014年进行品比试验,2014—2016年参加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2016—2017年度参加甘肃省冬油菜生产示范试验(图 1)。
在2011—2012年度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鉴定试验中,天油15号折合平均产量2 464.50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折合平均产量2 144.85 kg/hm2)增产14.90%,居7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表1)。
在2012—2014年白菜型冬油菜品比试验中,天油15号2 a折合平均产量2 262.30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增产13.22%,居参试品种(系)第2位。其中2012—2013年度天油15号折合平均产量2 529.30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增产2.17%,居8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2013—2014年度天油15号折合平均产量1 995.15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增产31.20%,居10个参试品种(系)第2位(表1)。
2014—2016年在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区试中,天油15号10点(次)增产。2 a 16点(次)折合平均产量1 990.05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平均增产6.07%。其中2014—2015年度8点(次)试验中,天油15号有4点(次)增产,折合平均产量1 979.40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平均增产3.39%,居10个参试品种(系)第2位。2015—2016年度8点(次)有6点(次)增产,1点(次)平产,折合平均产量1 995.00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增产7.44%,居8个参试品种(系)第5位(表 1)。
2016—2017年度在甘肃天水、平凉、庆阳、兰州、张掖等地进行的生产试验中,天油15号5点(次)全部增产,折合平均产量2 490.90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增产14.53%,居参试品种(系)第1位(表1)。
表1 白菜型冬油菜天油15号产量
天油15号为强冬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苗期叶色黄绿,心叶紫色,叶缘波状。有刺毛,匍匐生长。根系发达。花黄色,籽粒褐色。匀生分枝,株型扇型,株高136.88 cm,分枝部位39.19 cm,有效分枝数13.22个,主花序长度50.18 cm。单株有效角果数266.14个,角粒数21.22粒,角果长度5.77 cm。千粒重 2.59 g。生育期 270~285 d,为中熟品种。
2017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天油15号含油量41.52%,硫苷含量136.71 μmol/g(饼),芥酸含量 41.60%。
3.3.1 抗寒性 在2014—2016年2 a 10点(次)新品系抗寒性鉴定试验中,天油15号越冬率为30.9%~96.2%,平均越冬率80.02%,表现出优异的抗寒性和适应性。
3.3.2 抗病性 2016—2017年度,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对田间自然发生的病毒病、菌核病进行鉴定,天油15号苗期病毒病自然发生的平均病株率0.30%,病情指数0.01;菌核病病株率0.28%,病情指数0.03。苗期病毒病、角果期菌核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品种,总体抗病性优于对照品种。
天油15号丰产性好、抗寒性强,适宜在甘肃省中东部干旱、半干旱、二阴山区及同类型生态区推广种植。
合理施肥,以农家肥为主。通常施优质农家肥 37 500~52 500 kg/hm2、N 180 kg/hm2,P2O590 kg/hm2,N、P2O5质量比为2∶1。农家肥和磷肥播前结合整地做底肥施入,氮肥1/2作底肥和种肥,其余1/2作追肥。
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及品种生长发育特性适时播种。川水地区(海拔1 400 m以下)以8月20日至9月5日播种为宜,半山区(海拔1 400~1 700 m)以8月10—20日播种为宜,高山区(海拔1 700~2 000 m)以8月5—15日抢墒播种为宜。
播种量以5.25~7.50 kg/hm2为宜,留苗川水地22.5万~37.5万株/hm2,山旱地30.0万~45.0万株/hm2为宜。
出苗后及时间苗,3~5片叶时定苗。
苗期进行1~2次中耕除草,及时防治跳甲,角果期防治蚜虫和潜叶蝇同时防治白粉病。角果呈枇杷色时及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