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山东省莱州市交通运输局
三年,改造农村公路688公里,实现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完美蜕变;投资200万元建立完善信息化管养系统和公路养护与应急抢险中心,办事效率提高80%;投资3500万元,建设村级安防工程,实现农村公路“零隐患”……从建设到管养再到乡村振兴,莱州交通人用实际行动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不仅架起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彩虹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走进山东省莱州市驿道镇初家村,一排排泥墙黑瓦的房子错落有致,清澈的溪水里鲤鱼扎堆嬉戏,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犹如走进一个美丽的乡村公园。
“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改变了我们村的‘命运’。现在村庄漂亮了,旅游发展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初家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说。
驿道镇初家村位于驿道镇东南部,是莱州市水源地——赵家水库的发源地,由于该村地处丘陵,很多村民都依靠着务农和外出打工,在贫瘠的土地上代代传承。2014年,初家村被确定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
得知这一情况后,莱州市交通运输局联系了当地政府,并实地走访了村庄。“来到村庄,我们看到初家村很多老房和民居仍保留胶东老山村原汁原味的风格与特色,如果将旅游业发展起来,这个村庄将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莱州市交通运输局地方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季文山告诉记者,发现这一优势后,莱州市交通运输局(简称“莱州市交通局”)乘势提出了“交通+旅游+扶贫”的工作思路,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就地取材,利用老传统、老工艺、老材料规划建设村庄,修旧如旧,打造古朴村落、小桥流水、古树参天的山村景观。莱州市交通局则稳步推进通村公路和村内主街道的硬化、维修改造,通过政府主导,各方参与,上下联动,合力攻坚。
2017年,莱州市接待游客450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58.5亿元,分别增长11%和14.3%,带动发展农家乐、农村旅馆200余家,有力推动了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初家村一景
如今的初家村热闹了起来,便捷的交通将远近游客送往这里,春季赏花、夏季赏景,村民们忙着办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早已摘掉“贫困”的帽子的初家村,于2015年又被评为“山东省传统村落”称号。
其实,对于全市平原面积只有41.63%的莱州市来说,因为修路而改变生活的村庄又何止初家村。借着修到田间地头的村路,莱州市郭家店镇小草沟村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苗木培育基地和特色旅游村庄。
看着如今的小草沟村,让人很难想象,曾经这里只有一条土路连接着外界与村庄。
结合小草沟村“转型发展、生态立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2016年,莱州市交通局争取上级扶贫资金220万元,为小草沟村完成3.8公里通村路硬化、改建,2016年9月竣工通车,同时,争取资金120万元,建造三孔十米桥梁一座,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迫切需求。
“一路通,则百业兴”,进出村庄的路畅通了,供于观光的银杏大道也初具模型。小草沟村的特色发展便更有底气,在打造果品采摘、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2016年,注册成立了小草沟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小草秋韵旅游文化节”;乡里乡货、乡村大舞台、大队客栈、婚宴大厅等精品民宿、特色旅游项目等,全年吸引游客数量突破6万人次。
完美蜕变的小草沟村和初家村仅仅是莱州市交通扶贫的一个生动缩影,莱州市交通局始终致力于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助力精准脱贫和农民增收,为打造乡村振兴提供交通支撑。
2018年,莱州市交通局争取交通扶贫资金76万元,计划安排虎头崖镇朱马王家村、邵家村、东腾村,郭家店镇南村,土山镇沙埠子村,硬化村内主街道,确保其全部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运班车,并筹集100万元在35个市级贫困村建设校车候车厅。
“结合我省开展的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2018年至2020年期间,莱州市交通运输局计划改造农村公路688公里,通过实施路网提档升级、自然村庄通达、路面状况改善、运输服务提升‘四大工程’,实现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完美蜕变。”莱州市交通局局长闫旭辉介绍道。
8月的清晨,莱州市交通局地方公路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原连东驾驶着装有GPS系统和360度实景摄像的巡查车行驶在荆矫线上。这条路,已经陪伴了他们多个年头,记不清跑了多少个来回,这几天连日的高温让他们很担心路面情况,巡查时特地放缓了速度。
截至目前,莱州市乡镇及建制村硬化路覆盖达到100%、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工程交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快停车!”发现不远处的路面上有一处水泥混凝土路面已隆起半米多高,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原连东赶忙叫同事把车停在路边,并放置好安全警示标志,随后,通过平板电脑将现场出现的问题实时回传至办公楼的指挥调度中心。
就在原连东操作完的同时,指挥调度中心负责人季文山已通过中心的大屏幕,查看到了现场的情况,季文山马上将回传的图片和问题描述第一时间上报给局分管领导。
莱州市交通局地方公路管理局局长万福强通过手机端看到路面情况后,第一时间给出了处理意见,并交由公路养护应急抢险中心负责路面的抢修……这就是莱州市的信息化管养系统,平常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1个小时内就可以解决。同时这一系列办公痕迹,莱州市交通局主要负责人闫旭辉全部都能利用自己的手机随时关注,一目了然。
据悉,2018年,莱州市交通局投资200万元建立完善“互联网+移动测绘+道路运维”信息化管养系统和公路养护与应急抢险中心,平台涵盖建管养运等主要业务,并与国土、公安等部门实现了资源共享。
有了信息化管养系统,莱州市非公路标志、涉路工程等路政许可事项实现了全程网上审批与管理,确保节点间的处理时限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直接实现一站式服务。
莱州市综合管理平台提供桌面端、平板端、手机端等多种应用方式,实现了对道路、车辆的动态监管和可视化管理。
“工作人员只需利用平板电脑现场执法,通过建立损坏路产与法律条文之间的对应关系,确保现场执法正确使用法律条文。通过适用不同场景的文书模板和文书现场打印,实现执法文书数字化,执法过程更加透明,办案效率提高了80%。”季文山介绍道,360度实景影像,不仅实现了二三维联动,还能实时掌握路面状况和周边路域环境。巡查车的车载视频回传系统,形成了对路网的有效覆盖。一旦发生公路突发事件,可通过管理一张图功能进行指挥调度。
目前,莱州市共有24辆巡查车,实时回传录像,实现了对道路、车辆的动态监管和可视化管理,既为群众出行提供安全环境,又提高了办公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
有了巡查车,如何确保车辆每天都能按时到位巡查?季文山指了指电脑上的红色小点,“这就是‘巡查车’的‘监视器’。”季文山介绍道,他们将电脑与巡查车联网,并在巡查道路上,每500米设立一个感应点,巡查车经过该点后,红色的小灯就会变蓝,“有了这个,不仅解决了巡查车巡查不到位的情况,还有效预防了巡查车‘偷懒’。”
除了信息化管养系统,同步成立的公路养护与应急抢险中心也为莱州市公路交通应急抢险救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应急抢险中心的建立,将改变原有抢险模式,转为更加专业化、机械化、高效化的抢险机制,将大大提升莱州市公路应急抢险的能力,保障道路畅通安全;公路养护应急中心的建成将更好地支持公路交通建设,降低公路建设成本,促进公路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要是没有这护栏,那天我直接就冲到水沟里去了。”近日,莱州市驿道镇费现村村民王福生说起自己一个月前险些发生的一起车祸,仍心有余悸。
王福生说,7月初,他骑摩托车沿着村里的路下山,下坡车速有点快。在一弯道处,一辆汽车突然迎面驶来,他猛打车头转向路边,避让汽车。“路的两边都是水沟,幸亏有防护栏挡着。”王福生说,有了这些防护栏,就像系上了“安全带”,开车出来时,心里也踏实了很多。
王福生所说的防护栏,是莱州市交通局于2018年开始建设的村级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简称“安防工程”)中的一项。
工人正在安装安防工程
莱州市的相关负责人正在查看安防工程的安装情况
已建好的安防工程
莱州市始终重视农村公路的标准化建设,打造了金华线、荆矫线、朱桥线、朱卅线等众多集“排水系统、绿化系统、安防系统、管养系统和景观系统”五位一体的示范路工程。
其实,从2015年开始,莱州市一直将安防工程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来抓,不仅聘请了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重新设计莱州市所有县乡公路,还聘请了安全评估公司对现有道路提出评估意见。按照“应安尽安、不留死角、全面覆盖”的原则,确保发现的问题能够整改到位,莱州市交通局还专门编制了《莱州市县道安全隐患整改台账》,采取整改一处,撤销一处台账的做法。截至目前,全市672公里的县乡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已全部完工。
“去年,莱州市县乡级生命安防工程的综合评分山东省第一。今年,莱州将安防工程向村级公路延伸,成为烟台市唯一一个‘零隐患’的地区。”季文山介绍道。
莱州市村级农村公路里程达1683公里,占全市公路里程(2668公里)的63%,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实施村级农村公路安防工程,不但可以有效排除农村公路中的各种横向、纵向干扰,提升农村公路的服务水平,还能为驾驶员提供视线诱导,以及各种警告、禁令、指示、指路信息,从而起到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或者减轻事故严重程度的作用。
为提高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整治的全面性、实效性,在县乡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完成的基础上,莱州市交通局拉网式大排查全市范围内村级公路的危桥、险路、破损路段,以及沿线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2018年3月20日起,莱州市投资3500万元,对莱州市辖区范围内交通量较大的668条、全长1400公里的村级公路进行安防设施建设。
“截至目前,莱州市已完成所有路线普查;已完成标志牌基础浇筑750个,护栏打桩16450根,护栏安装30000米。”谈及下一步的目标时,季文山表示,莱州市交通局将继续保质保量完成标志牌基础浇筑和护栏打桩,预计2018年年底前,所有工程将全部完工。届时,莱州将成为烟台市第一个实现农村公路“零隐患”的县市区。
如今,一道道安防工程,为莱州市的农村公路增添了安全保障,让群众心里更踏实。
在莱州市朱桥镇荆矫线西段的农村公路建设现场,工人们有的搬石料,有的砌路基,有的钉架子……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路修好后,我们也能‘吃’上旅游饭啦。”朱桥镇上坡村的居民张连荣期盼道。村民所说的旅游饭,是指坐落于荆矫线东段的张裕集团千亩葡萄庄园。
因年久失修,大修之前的荆矫线西段路面出现较多坑洼,部分路面存在裂缝,尤其是大雨过后,路面存水较重,“因路不通,眼前的旅游产业却过不来。”张连荣感慨道。
今年,莱州市交通局将荆矫线西段纳入大修计划,计划打造宽7米至12米,长10公里的沥青路面,提升公路两侧绿化、洁化、美化效果,并依托张裕酒庄在沿线建设红酒文化主题墙,介绍葡萄种植、红酒储藏和红酒品鉴等相关知识,打造红酒文化之路,助推朱桥镇的经济发展。
“荆矫线西段的开工建设,得益于莱州市交通局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季文山表示,莱州市交通局以“美丽四好乡村路建设”为契机,高标准打造集排水系统、绿化系统、安防系统、管养系统和景观系统“五位一体”的示范路工程,逐步把农村公路打造成传播文明、推介旅游、连接城乡、助推发展的交通平台;以升级改造农村客运的窄路面道路、连接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外部道路、连接乡村旅游风景区的道路为工作重点,以对外出县跨境连接通道和打通域内断头路形成路网作为工作内容,统筹安排,择优确定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农村公路“舒经活络”功能。
此外,今年,莱州市投资3000多万元,结合沿途村落的历史内涵,将荆矫线、金华线打造成为“一路一景”的景观带,并在沿线规划建设18个公路驿站。
莱州市将农村公路和产业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村发展大姜、樱桃等特色产业,依托全新的农村公路网络,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金华线效果图
作为其中一条景观带,金华线连接滨海公路和临海工业园,配合金城政府增设黄金广场、长寿广场、骑行广场、企业园区广场,在沿线修建港湾式停靠站。
“我们在设计时,将金华线道路大修工程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小城镇建设、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地域文化承载功能,传承当地文化发展、保障民生共享,使金华线成为靓丽美观、生态富民的人文风景线。”季文山表示,18个公路驿站,面积都在200多平米,面积虽小,但集合了休闲、旅游等多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