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孙曙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理想,这一伟大理想的实现,需要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梦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
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持我国文化特质,维系国家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更是我们党融入群众、凝聚群众和引导群众的现实需要。
一是执政历史方位和发展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向现代化强国大步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在世界舞台上听到中国声音,感受到中国力量,传播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我们的伟大梦想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植根于我们的文化积淀和传统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创造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厚度深度广度和包容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成为现实。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质。总的来讲,这是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用生命和智慧积淀下来的精粹,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维系自身特色的内在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能够绽放异彩、辐射东亚乃至世界的重要精神资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的梦,是有着中国文化和中国韵味的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崇尚自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主张“天地之大德曰生”“爱人利物之谓仁”等,更多的是对内在规律、基本原则的信仰和尊崇。这种特质使得我们既能够笃定敬畏之心、维持秩序,又能够更现实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还能更好地避免因对人格化的神灵的信奉而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二是崇尚道德,讲究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等,讲究“内圣外王”,特别是“理学”和“心学”对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的强调,使得这种文化更多地成为内在规范和有效约束。这种运行机制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之中,强调道德修为与政治作为的内在关系,有着强烈的天下家国情怀和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契合中国的政治伦理。三是崇尚中庸,说的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强调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行“五达道”,即好“智、仁、勇”,行“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讲的是我们的处事原则和修身之道,崇尚规矩和秩序,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平等,反对极端。这种特质使得我们在做人做事方面都能够平心静气,兼顾左右,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观察判断事物。四是崇尚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断吸收各种思想文化资源并加以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发展的,并保持了连续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兼收并蓄”,都体现了包容的理念。包容蕴含着开放、共享、创新、协调的思想,具有生长性,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动诠释,有助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个体身心和谐。
三是社会转型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亟须引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己任,在中华5000年文明积淀的大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历史实践,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成果。这个过程就是党的治理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的过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个性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加快,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中国社会面临新的转型。在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社会转型期逐渐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道德滑坡、人际关系冷漠、和谐度降低等问题,引发人们对价值观、正能量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从我国传统的政治实践来看,凡是属于盛世的朝代,往往是传统文化和官方思想经过碰撞交融,相互吸纳借鉴,实现融合共促,即“道统”和“法统”合二为一,实现天下大治。基于这样的传统,党的治理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是从党的治理理念来看,有融合的可行性。党的治理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华文明信仰中追求的天下大同、太平盛世在根本上是高度契合的。这种治理理念强调要通过高度维护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撸起袖子加油干来实现,这与传统文化中对权威的认同和道德的强调高度一致。如果我们对往昔传统文化中对集中统一的认同、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善加利用、有效转化,有利于当前巩固中央地位、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防范社会转型期的政治权威衰减和社会共同体凝聚力涣散。
二是从传统文化来看,有融合的现实性。中国传统文化更多是关注“当下”,重在解决人和人之间关系,具有世俗性和现实精神。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积累而不灭,源于它的包容和中庸,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崇尚道德密切相关,正是这样的文化传统,才塑造出秦汉盛世、唐宋文明、明清气象,即便在衰败之时,也能够维系一线生机、维系家国天下,终能救亡图存、由弱变强。这本身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三是从历史经验来看,有融合的成功先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就是一个理想与信仰融合的典型范例。我们的许多革命前辈都是胸怀天下、救民于水火、救国家于危亡的仁人志士,都是具有正派的人格操守、深厚传统道德修养和远大理想的革命精英。马克思主义给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大门,但能够指引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是在吸纳转化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成为我们党执政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融合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趋势。在中国梦的理想感召之下,需要解决圆梦所必需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问题,需要从最能代表民族特质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要铸造有中国魅力的意识形态。借助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进而提炼和升华传统文化,形成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魅力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激发政治、教育和思想宣传体系的活力,构建有冲击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强化大陆在华人世界代表中华文明的地位。特别是通过再发掘和再利用传统治理中“德治”和“道统”的方略,提升党执政和国家治理的“巧实力”,巩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文明继承者和发扬者的地位,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和两岸三地、全球华人归心奠定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
二要纵深推进文化的“双向国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走出去”就是要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输出力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性转化,在国际上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进来”就是要广泛汲取全人类创造积累的文化成果,加大与其他文明的主动交流,知己知彼,兼收并蓄,通过文化文明的相济相生,完善政治理想的实现路径。
三要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理想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成果,对于确立社会转型期主流价值、维护社会运行秩序、凝聚各方思想共识意义重大。应按照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的原则,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与日常活动的衔接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做到宣传引导与活动实践相结合、日常行为与价值导向相统一、社会治理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