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接触丹麦教育

2018-09-30 09:56王艳芳
师道 2018年8期
关键词:丹麦学校老师

王艳芳

丹麦,一年有六个月昼短夜长、“连狗都可能抑郁”的国度,为何连年被评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丹麦人的教育理念一直被外界称赞,人口五百万,却有十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丹麦的乐高积木、丹麦主张“自由第一,人人平等”的大教育家格隆维等,似乎丹麦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生。丹麦的孩子究竟有多幸福?丹麦的教育有何奥秘?幸运的我在丹麦最美的春天里,走进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聆听专家学者的授课,又到小学和幼儿园参观,零距离体验丹麦教育带来的震撼。

访学期间,我随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简称安幼)的学员们走进了一所丹麦普通的学校斯莱特(Sletten Skole)。斯莱特学校位于北菲茵的小城Otterup,包含0-9年级(0年级为幼小衔接班),目前共有831个学生,分为3个校区,我们参观的是Otterup校区。(丹麦的小学和初中不分开,没有小学和初中之分,两段的教育合校实施,均在综合性的国民学校中进行。)

印象一: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我们经过空无一人的走廊,只见每班门口都有书包架和衣服鞋帽柜,孩子们的大鞋小鞋都挂在上面。还有一个大冰箱,里面是一个个饭盒。陪同我们的副校长Anders介绍说丹麦的学校不提供午餐,需要孩子们从家里自带,放在冰箱里,午餐时间直接拿出来吃。走进他们的每一间教室,可以看到无论是墙壁上的音标、图画,还是随处悬挂的学生作品,都是那么稚嫩,没有技法;还有席地而坐的地板和地毯等,时时在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为孩子们做的,孩子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Anders说低年级(0-6年级)孩子的每一天是从歌声中开始的。多功能大厅里,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唱着我们听不懂的歌谣,据Anders说多是时令和节庆的丹麦童谣,也有宗教歌曲。清晨,让低年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唱歌,一方面是让孩子们抖擞精神,让一天的好心情从歌声中开始,或者借此机会做相互的短暂交流,而老师们也可以从唱歌的过程中了解孩子们今天的精神状态,还有就是等一等迟到的孩子。常规化的晨歌活动设置,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

7-9年级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需要更大的一些自由度,因此通常一个月才会参加一次晨歌。在校园里,我们也看到他们三三两两的,有的在看书,有的在玩电脑,有的在闲逛,确实很自由。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孩子个体本身以及自身发展的价值,我想这就是丹麦教育的精髓所在。

丹麦小学每个班级最多不超过28个学生。在学校里,一年级新生的课程以丹麦语为主,辅修一些简单的数学、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程。他们没有家庭作业,下午14点以前结束全天的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增设英语课;五年级时,学生们学习德语;以后逐渐增设宗教、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科技和自然课。丹麦小学也会在学校开设烹饪课、手工课和木匠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學校则重点培养他们团队合作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丹麦许多学校都采用计划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跨领域知识。有时,某个计划长达四个礼拜,孩子们每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或者在教室里、或者在图书馆里研讨计划,每组都由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共同组成,他们不是被动地听课,而是主动做实验或上网查资料。特别的是,包括丹麦文、数学、英文、IT和科学等八个不同领域的老师打破各自授课的框架,也在一旁随时协助,帮助孩子们在探索主题的过程中,同时学习丹麦文、英文、数学和科学等跨领域的知识。除了创新计划,学校也设计了“如何活出好生活”的科学计划,也有例如“友情”等加强学生的社会化能力的课程。这种教学方式让孩子变得更主动,富有好奇心,并且热爱学习。

丹麦的课程表上虽有宗教课,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介绍各种宗教常识,并没有传教的目的。因为现在学校有多国籍的孩子就读,不同的种族、文化传统常常涉及不同的宗教,宗教课的设置,能够让不同种族的孩子学会相互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从而相互尊重。

另外,校长还简单介绍了学校的特殊班。特殊班分为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共3个。不同的孩子在学习能力和技巧上存在差距,这是非常正常的。所谓特殊,并不是比普通的学生差的意思。对于在某方面学习有难度的孩子,学校设置特殊班,可以提供更好的帮助。学生是否需要在特殊班学习,当地政府有专职人员进行评估,并与学校、家长沟通确定。费用由政府及一部分基金提供。特殊班的很多学生,只是在某个方面需要特殊的学习,而其他科目均在普通班级进行。如果在这个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得到改善,学生就会转到普通班。

每年暑假前,国内的家长都喜欢讨论带孩子去哪里度假,但常常苦于假期短或根本没有假期。丹麦的父母则没有这样的苦恼。丹麦的家长每年6周带薪假期,基本上都用在孩子们学校放假的时候。在丹麦,陪伴孩子,是有孩子的家庭的头等大事。暑假6周,大多数家庭都带着孩子一起出去休假,去各个国家体验不同文化。

今年,丹麦学校暑假拉开序幕时,斯莱特学校的孩子们一大早在学校与老师们一起早餐,之后去教堂唱歌,下午放学后跟着足球俱乐部出发前往日德兰岛,开启为期三天的全国青少年足球赛。由此开始,整个七八月份,到处是hygge和party。

家长孩子是分开的,他们统一坐大巴跟教练前来。家长们自己开了两个多小时,已经陆续到达,开始忙活搭帐篷或者置放房车,准备party。孩子们统一住在一个小学教室里,自己安营扎寨,自己安置自己的睡袋和充气睡垫。没有家长或教练帮助孩子,全部由孩子自己动手。怪不得丹麦人个个都是露营高手,原来从小锻炼,长大享受。家长不是来照顾孩子的,而是来狂欢的,只是借足球之名 。这就是文化差异。家长首先应该学会快乐生活,榜样的力量比每天催着孩子来得更有价值。

这是翻译郭斌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丹麦幸福教育篇的现场版。我看了以后感受最多的是足球赛的每个人都如此地放松,他们不是在比赛,而是在享受生活本身,享受大自然,享受大家在一起的时光,无论是比赛中的孩子们,露营中的家长们,还是亦比赛亦休闲的教练们。这让我想起来这次丹麦全国俱乐部足球赛组织方官网上一句话:“我们不是寻找精英,我们只想给热爱足球热爱生活的每一个孩子们在一起快乐的机会。”郭斌老师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快乐的家长会塑造孩子一生快乐的性格。幸福很简单,不要人为把它变为复杂,就是家人一起,团队一起,一定要好玩儿有乐趣。

小学每个月都有走进大自然(森林、动物园、古堡、海边、农场等)的安排,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户外运动和玩耍,融入大自然,在丹麦是必备的选择,也是孩子们的最爱。此外,除了课堂,其他各式各样的活动非常丰富,譬如去剧院看童话剧、去安徒生博物馆听童话,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快乐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布置一些项目性任务,比如说“你们眼中的比尔盖茨”“北美洲地理”等,或者直接带全班的孩子到某个地方(如丹麦有很多岛)住几天(家长无需额外支付费用),类似我们现在国家层面提倡的研学旅行。在生活过程中观察周边环境,之后学生根据兴趣点分组,小组内部学生自己安排每个人的任务,通过网络及自身的观察、询问、讨论、整理,得到一份最终的报告。每个组都会在全班面前通过制作的演示文件,说明自己小组报告的内容。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同时考虑团队合作经验,锻炼自身的理解力、执行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丹麦,人们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大于天”,做一个孩子本身就有价值。丹麦的孩子,有“作为孩子”的自由,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空间玩耍,接近大自然、爬树、跌倒等,而不是从小就逼迫着学习各种技能。小学生不是每年都要面临紧张的期末考试。比如,丹麦语考试是每两年一次,只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和八年级的期末进行;英语考试只有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在三年级和六年级;地理、生物、物理和化学的期末考试被安排在八年级。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考试科目来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每到期末,丹麦孩子交给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绩单”,上面没有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的分数,也没有老师的评语,更没有排名。事实上,这份成绩单是由孩子自己或写或画完成的,上面只有4个格子,分别是最喜欢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最擅长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学习的事情。许多还不会写字的孩子会在4个格子里用图画表达。这份“四格成绩单”是每学期末老师与家长面谈的根据,重点不是成绩,而是孩子的发展、个性以及与同学的相处。

丹麦小学的课外作业很少,通常是阅读20分钟课外书籍之类。六年级的学生每天有半小时的作业。教学难度相对也较低,我们看到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本,内容是三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法口诀,相当于国内三年级孩子的数学内容。

丹麦学校教育从“人”出发,每个阶段都有清楚的重点。幼儿时期,重点在孩子适应力和社群能力的培养;年纪稍长,重心逐渐转移到好奇心的激发,训练孩子跨领域的知识运用、探索的兴趣,多元地认识自己。

丹麦学校从不评选“模范生”,人们更关心那些落后的人。因为那些已经很棒的孩子,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现。没有模范生,只有快樂学习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小孩子不必跟别人比较、只追求自己天赋的文化。丹麦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有安全感又自信,懂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印象二: 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

丹麦的动手能力教育丰富多彩,与我们国内的创客教育非常相似,他们开设的烹饪课、手工课、缝纫课、木工课贯穿小学各个年级,并且与国内点缀性、展示性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差异。孩子在小学就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且开启初步的职业认知。比如说做饭,在大人忙的时候,小学的孩子就可以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也有一些孩子可以通过帮家人做饭、做家务来获得自己的零花钱。通过学到的技能,从小就有了付出劳动和获得报酬的观念。因为丹麦的大多数家长都强调孩子首先要成为一个具有生存能力的人,照顾好自己,然后才可能照顾别人,才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样的课程每周两次,每次用时两节课(大概90分钟)。学生按年级分成三个组,每三个月轮换一次。这样的学习,一方面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实践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个课程,每周都盼望着自己能够学到新技能。而这种课程不是这个学校的特色,而是全丹麦小学生均要设置的课程。

我们在参观时,最先走进的是“缝纫课”的教室,看见男女同学各自忙活做着抱枕:或裁剪,或缝边,或测量尺寸……有个男孩子就坐在教室的地板上,为抱枕填充丝绵,很认真很仔细,我忍不住去帮他撑着口袋。在教室后面的柜子里,放着上课所需的各色绒线、剪刀等工具。墙壁的一侧就有几张熨烫的折叠架子。

我尤其想看看“木工课”,因为我们威海有的学校也开设了木工社团,我曾参观了两次,并写了相关报道。但当我刚一走进去,还是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只见同学们拿着电钻、锯子等工具,在自己的操作桌上,兴致勃勃地制作各种物品。我们威海的木工社团都是“迷你型”的工具,孩子们还都是全幅武装,就怕有一点点伤害,而这里的孩子使用的都是正常尺寸的工具!看着同学们制作好的木质收纳盒,看着他们脸上洋溢出的笑容,我打心底羡慕和佩服他们。我在学校的图书馆中,还看到了孩子们自己制作的陈列用的木椅,非常精致!

最后我们走进了“烹饪课”的教室。刚一踏进教室门,就闻到了一阵浓浓的香气,原来孩子们在制作烙饼、熬制浓汤。他们兴致勃勃且动作娴熟地操作着,或往煎锅中倒油,或在揉面,或在调味浓汤……不多时,就有孩子做好了烙饼和浓汤,他们将成品摆放好,有说有笑地享用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期间也邀请我们来品尝。在这里看不见手忙脚乱的场景,不管最后制作的味道如何,这都是孩子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老师只是在孩子们需要咨询时,才给予帮助,而大多数时间,孩子们都是根据教室里的“食物制作方法说明”自行解决。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就是协助者,而课堂真正的主角便是孩子们。在品尝完自己的劳动成果后,孩子们便清洗锅碗、盘子,为下一个来上课的班级做好准备。

这就是丹麦小学的课堂——玩着玩着就学会了各种知识,尝试着尝试着就掌握了生活的技能。当我看到女生们在做木工、男生在认真地编织毛线或缝制包袋时,内心是很震撼的。这些孩子能够在学校就学会这些技能,这些能够直接运用到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真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儿!

印象三:让阅读成为习惯

在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市的路边,我发现好几个天蓝色的小书箱。翻译郭斌老师说这样的书箱在丹麦城乡的路边和公园里随处可见,是图书漂流的一种。民众可以把喜欢的图书拿回家去读,也可以把自己家闲置的书拿来分享。我也很关注丹麦孩子的阅读情况。我们在斯莱特小学参观时,正好五年级一个班的孩子上阅读课,老师告诉我们小学阶段规定每个孩子每天至少阅读20分钟,老师不规定书目也不检查。但孩子们二年级就要写研究报告,若不读书,不会查阅资料,就完不成作业,所以他们会自觉自发地坚持读书。五年级一学期要精读深读三本书,这次他们读的是《鬼神的盛会》,老师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供孩子们在读完一本书后自己选择来做——

1. 读完这本书之后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设计制作书的封面和插图(插图需配有文字);

2. 在书中某些场景下,如果你是主人公,用自己的想法重新设计主人公的对话;

3. 如果你是作者,设想一下这个故事会如何延续?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

4. 看完这本书,根据体会的内容写一首诗;

5. 将书合上闭上眼,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画面,画下来。

孩子们经过读书、理解、思考、创作插图、写下自己想法这些过程,锻炼了阅读、理解、表达、写作、创造、语言、想象等能力。

我们还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图书馆不大,但图书摆放很科学,有上万册藏書。孩子们每周都有一节图书馆课。图书馆没有老师看管,借还记录只需自助。他们在一台电脑上扫码,输入自己的学号,即可自助完成借书还书过程。图书馆在上学时间全部开放,学校对孩子们很信任,孩子们也报以诚信。

丹麦全民对孩子的阅读都很重视。6月底丹麦开始放暑假,共6周。6月15日开始,暑假阅读活动就在全丹麦如火如荼地展开。例如安徒生幼儿师范学院所在的北菲茵政府及各个社区图书馆就会在放假前,通知所有学校的孩子和家长关于暑期阅读和小竞赛的内容,鼓励7-14岁的孩子们去当地图书馆借阅三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暑期阅读,然后写书评或者做视频上传给图书馆管理员。假期结束,图书馆会有奖励:最好的5名赢得iPad mini和许多好书。为此活动,丹麦图书馆官网制作了精美的海报和宣传片,倡导让阅读成为孩子们快乐而充实的假期的一部分。

短短十几天的访问真的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是丹麦教育的自然务实、以人为本已让我感受颇深。我看到的木工课、手工课、烹饪课,让学生和实际生活紧密连接;看到的丹麦语课堂,采用灵活的方式,将教育目标自然融入过程之中;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体现了相互信任;老师和学生平等和谐相处。这是一种不竞争、不比较、低控制、低评价的教育,一种自由宽松、自然生长的教育。在这种氛围里,老师和学生都是快乐的!这不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吗?尊重童心、生活化教育、关注个体、以身示范、自然和谐等教育理念早已成为丹麦人自然的行为习惯,而从理念到习惯的转化过程正是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现实差距。或许,这一差距无需太多的追赶时间,如果我们能够把课改的教育理念,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并使之真正地成为我们的教育习惯、生活习惯,我们的教育理想也会逐步实现。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

猜你喜欢
丹麦学校老师
真相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丹麦圣诞季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