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

2018-09-30 08:42张娜
商情 2018年42期
关键词:摩擦贸易战出口

张娜

一、中美贸易战的发展历程

2018年3月23日0时50分许,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宣布美国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自此,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正式拉开帷幕。

从贸易角度来看,去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为1300亿美元。前不久中国自卫性地反击了美国,征收美国500亿美元商品的25%的关税以后,特朗普又下令加征了我们2000亿美元,然后再准备如果中国反击,会再加增2000亿美元。

这是个简单的算术问题。去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约5000亿美元,现在两个2000亿加上一个500亿,他动用了4500亿,还剩下500亿美元左右的额度。而我们已经动用了500亿还剩800亿,美国追加的这2000亿,我们跟不上了。如果我们也同额度回击,不仅是将从美国的进口商品清零,而是负进口了,理论、实践上都是不现实的。这也暴露出我国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

这让我们联想到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战,历时近30余载,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时结束,美国成功地遏制了日本崛起的势头。从此之后,日本离世界最大经济体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现在的中国与彼时的日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包括制造业扩张、房地产价格泡沫和经济的高杠杆率等,因而难以完全排除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此次中美贸易战我们必须要加大重视和提高警惕。

二、中美贸易的发展历程

按照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1985年开始的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7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期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总额达到4.7万亿美元。而去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到了整个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将近一半。再从中国来看,我们对美国的顺差从2010年以来的八年时间里,平均超过78%,有四年超过80%,一年超过130%。

这些数据意味这什么?说明对美贸易顺差成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最重要部分,没有了对美贸易顺差,我们的经常项目顺差将会大大缩小。

三、中美贸易战的本质

这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是政治问题凌驾于经济分歧之上。尽管贸易纠纷尚未正式上场,贸易谈判的反复增添了中美博弈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一轮贸易战发生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民粹主义抬头,以及中国经济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关键时刻。多重因素叠加,中美贸易摩擦或延绵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按PPP计算,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美国同期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即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门槛。就人均GDP相对于美国的比例而言,中国目前接近25%,如果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引发中国房价泡沫破灭或系统性危机,我们不应低估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从时间维度来看,要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未来10年最为关键。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内急速恶化;另一方面,需要找到摆脱贸易摩擦纠缠、同时又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可持续新动能的长期解决方案。

四、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

短期来看,贸易摩擦确实没有赢家,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如此,这是短期化解贸易战风险的切入点。

相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现在全球化更加深入,如果中美开启贸易战,最先受伤的将是跨国公司。根据2016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对美出口最大的25家企业中有21家并非中国大陆企业,其中14家来自台湾地区,4家来自美国,2家来自韩国,1家来自香港。这些对美出口最大的企业,其实不少都只是代加工企业,比如在这25家公司中,就有来自台湾地区的鸿海精密的三家分公司,其主要业务就是从其他地区进口组件,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组装成电子成品,然后出口到海外,其中又以对Apple产品的组装最为出名。但是鸿海精密(中国)的生产附加值其实并不高,之所以能位列对美出口最大企业之一,在于目前并不合理的国际贸易计算方法。所以,中美贸易关系恶化,不仅会伤害到中国,也会伤害到日本韩国等盟友,也包括美国的企业。

此外,中美外贸顺差或已经开始见顶回落,而且两国经济结构决定了产业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从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来看,来自下游制造业的占比已经大幅下降,随着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这一部分的顺差继续减少只是时间问题。即使中游资本品行业带来的顺差上升,主要是同一产业链上的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目前中国中游企业产品出口到美国,不少是作为美国下游企业的投入品,如果对这些产品征收高关税,势必会抬升美国下游企业的原料成本,削弱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样,美国从中国进口占比最多的行业中,不少是以旅行用品,鞋类,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是占美国出口份额比较少的行业,美国不从中国进口,也需从其他国家进口,即对这些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只是美国外贸逆差的转移而不是减少。

一般认为,贸易战没有赢家;然而,当贸易摩擦或贸易战发生在世界第一与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时候,一定会分出输赢。假以时间,或者美国成功地遏制了中国的崛起,或者中国成功反遏制并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五、中国该如何应对

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但是中国的消费相对滞后。中国出口、投资和消费占G20的比重分别从1980年的1.6%、2.2%和1.4%,快速提升至2016年的22.0%、27.9%和10.1%,消费没有同比例增长。中国人均消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明显偏低。按照我们的估算1,未来30年,按不变价计算,中国消费支出大约可以增长4-7倍左右。但是,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增幅将大幅度提高,中国名义消费增幅或可能会高达18-32倍左右。目前,中国消费总规模是美国的30%,如果我们按照中国过去10年增速外推,同时维持美国的路径不变,那么,中国居民消费支出总规模或于2037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中心(图片)。

大国优势是中美贸易摩擦中值得关注的中国优势之一。日本在失去出口增长支撑之后,制造业增加值占620的比重即掉头向下,从1993年最高点的24.3%,跌至2016年的8.6%。与日本九十年代初相比,中国完全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表面上看,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最终消费占620比重的剪刀差为23.2个百分点,远胜于日本八十年代剪刀差大时的10.5个百分点。如果中国走日本的老路,制造业占比或逐步向消费占比回归。而现实是,中国消费占比已经在缓慢上升,如果能够通过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如前面提到的城市化,以及可能的减税和提高社保、医保福利等措施,将中国从出口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中国的消费占比有可能向制造业占比靠拢,并最终推动后者的上升。中国最终能否成为消费大国,不但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结果,也将最终决定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国有充分的条件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其一,已有前车之鉴,避免重走日本老路的两个关键点已为各方熟知,一是防止本币过度升值,二是防止过度依靠房地产业维稳经济增长。其二,如果认识到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则应采取措施大力挖掘14亿人口消费潜力,即使不依靠出口增长,中国经济仍有能力保持4-6%的增速。其三,以鼓励国内消费应对美国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战,可以事半功倍,既让中国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也有利于化解地缘政治冲突,毕竟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最有潜质成为世界新的消费中心。

六、结语

贸易战不可取,但是又有他的必然性,原因就是中国的快速崛起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贸易战开始了一段时间,虽然普通民众的感觉可能不是很强烈,但是这对我们国家的持续性危害确实值得每一个国人提高警惕。我们反击的确实无力,但也有着无能为力的无奈。就像大潮退去,我们终于知道哪个产业在裸泳,科技缺芯,制造业低端,旺盛的购买力和低端国货的不匹配,最大的痼疾就是整个经济被房地产严重绑架,无论是否有贸易战,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此当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必须沉下心来,一一破解这些难题,必须要有刮骨疗毒的勇气,不去攀比什么亮眼的GDP数据,只是一心追求高质量的发展,砥砺前行,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一定要走出一条自强不息的发展奋斗之路。

猜你喜欢
摩擦贸易战出口
贸易战重压市场 等待企稳再低吸
摩擦是个好帮手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如何争取中美贸易无战事(经济茶座)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Smart Shirts Generate Electricity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Intertek2014年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100强排行榜
某官自白